否定武漢在地形上的重要性。他反對遷武漢的理由是政治應與軍事配合,黨政中央應與總司令部在一起。但是總司令部為何不遷往武漢,反要中央政府移樽就教呢?蔣的理由是總司令部應設在前方,以便親自督師。但是,總司令部如設在武漢,不是更接近前方嗎?北上可指揮京漢線,東下可指揮長江下游,南昌反無此方便。因此蔣的理由實不成其為理由,說出來真是辭窮理屈。但是蔣氏個性倔強,硬幹到底,絕不表示讓步。
我們克復南昌後不久,一部分中央委員、國府委員及蘇聯顧問鮑羅廷遂取道江西北上。12月初旬宋慶齡、徐謙、陳友仁、吳玉章、王法勤、鮑羅廷等一行十餘人抵達南昌,由總司令親自招待。12月7日乃在廬山開會。我因系候補中央監察委員,且未在國民政府及政治會議中擔任職位,所以只是列席旁聽而已。會議未議出什麼具體方案來,各委員便下山徑往武漢去了。他們這一去,顯然是對蔣氏留中央於南昌的計劃的一大打擊。不過,此時分任國民政府及中央政治會議主席的譚延輳А⒄湃私芰絞仙兄土艄愣���餳絛�胩貳⒄哦�饗�粼諛喜��
然去漢各委員也不示弱。12月13日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在武昌開會決議組織所謂“聯席會議”,在政府未正式遷來武漢之前,執行最高職權。“聯席會議”委員,計有:孫科、徐謙、蔣作賓、柏文蔚、吳玉章、宋慶齡、陳友仁、王法勤等,鮑羅廷也列席。公推徐謙為主席,葉楚傖為秘書長。反蔣的陣營遂具雛形。在漢軍人,唐生智、鄧演達、張發奎等,都表示服從“聯席會議”,武漢、南昌遂隱然對立。
此時總司令部在南昌正在擬定東征計劃,蔣總司令急於打下江浙,我為此事也時去南昌參加會議,見蔣氏態度非常堅決,對武漢絕不讓步。我唯恐事態擴大,影響軍事進展,乃力勸蔣氏不必和武漢各走極端,應聽國民政府遷往武漢。我說:“中央遷往武漢是大勢所趨,人心所歸。你既無法阻止國府委員去武漢,不如干脆讓他遷去算了,但軍隊調遣,繼續北伐,則應絕對服從總司令的指揮。”蔣說:“你看他們肯聽我的命令嗎?”我說:“大敵當前,不聽指揮即等於自殺,此事我願負責斡旋疏通。”蔣才無話。其後果然,反蔣甚烈的二、六兩軍仍聽排程東下,終於克復南京,可見他們也還顧全大局,並非不可理喻。12月底,譚延輳А⒄湃私艿幟喜��×思父魴瞧冢�吠�浜海�湃慈ド蝦!�
我在南昌總司令部見到新客極多。最引我注意的是黃郛、張群二人,都是政學系重要人物。張已做了總司令部裡的總參議。渠何時就職,從何而來,我都不知道。黃郛是初從上海來的。黃也是浙江人,蔣的同鄉,浙江武備學堂畢業後,往日本振武學堂留學。1913年,二次革命倒袁之役,進攻上海,任陳其美的參謀長,和蔣也曾“換帖”。黃氏後來迭任北洋政府要職,1924年曾一度出任內閣總理。這次在南昌,我是第一次和他見面,但見其風度翩翩,能說會講,而舉止從容,一望而知為一十分乾練的官僚。他來贛何事,我們也不得而知。唯當時漢、潯一帶黨報對黃氏攻擊不遺餘力,罵他是政學系北洋舊官僚,軍閥的走狗,不應讓他混跡於我們革命陣營之內。蔣總司令為此曾在紀念週上大發雷霆,說黃膺白
中央北遷問題與反蔣運動(2)
(黃郛字)是他私人的好朋友,難道我們革命,連朋友也不要了嗎?但是黃郛究為何事來南昌訪蔣,我們終不知其底蘊。
二
就在潯、漢對立的情形逐日惡化之際,我們東征軍的部署也逐漸就緒,計劃迅速肅清長江下游之敵,然後揮軍北上,統一全國。當時我軍整個北伐計劃的部署是對北面(河南)採取守勢,對東面(東南)採取攻勢。部隊分為東路軍、中路軍和西路軍。而中路軍又分為江右軍、江左軍,向我附義的敵軍周鳳岐、劉佐龍等部也都編入戰鬥序列,參加作戰。當時指揮系統如下(略):
各路部署即定,東路軍遂於1927年1月中旬,自閩、贛兩省分途入浙。因何應欽已先期被任命為東路軍總指揮,白崇禧遂另用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名義,率師由贛東進入浙境。中央軍的江右軍沿長江南岸地區東進,我的江左軍則自鄂東沿長江北岸區域東進,以安慶為目標。
我軍奉到新的作戰計劃後,全軍乃在鄂東一帶佈防,待命東征,軍部則遷往漢口。我回到武漢,發現武漢三鎮已面目全非。群眾運動簡直如火如荼。1月初旬,漢口群眾和英水兵衝突,乘勢衝入英租界,英人見革命群眾的聲勢太大,不得已,答應將英租界交還中國。不久,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