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年,張學良在101歲高齡時病逝於美國。斯人遠去,百年功過,留待後人評說。
我在瀋陽尋訪時,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張學良當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輛載重汽車的兵工廠舊址。兵工廠歷盡滄桑,功能依舊。日軍佔領瀋陽後這裡仍是兵工廠,現在,它還是工廠。走進去,友人告知,偌大的廠區如果步行需要幾個小時。路過幾處車間,說是張學良時代的遺蹟;工廠入口處有一幢樓房,近似於當年日本總領事館的建築風格,也是綠色屋頂,它們則是日軍佔領期間修建的辦公樓,一直保留至今。
七/“人民外交”與職業外交的衝突
中國人憤怒了。
“抵制日貨!”這是首先發出的聲音,也是可以一下子在各地展開的共同行動。既是憤怒的宣洩,也是一種姿態的表示,更有很多人認為抵制日貨,制裁日本,能夠起到打擊日本經濟、削弱日本軍事力量的作用。當憤怒把民族情緒點燃之後,主動也好,被動也好,有作用也好,無作用也好,實際上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遭遇“九·一八事變”的國難時刻,每個人都需要、也必須以各種方式表明其立場和態度。於是,抵制日貨的浪潮,頓時席捲中國乃至世界各地。
封面中國 第五章(14)
1931年10月26日,當《時代》選擇蔣介石、宋美齡作為封面人物時,“抵制日貨”浪潮成了報道中國局勢的背景之一:
在上海,那些敢偷偷摸摸賣日貨的店主,上週受到由“反日協會”自己任命的中國“警察”的嚴厲懲罰,哭哭啼啼地被關進臨時設立的監獄。
這些不愛國的商人嚇得說不出話,跪在“反日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