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這確實比較少見。和初創時期純粹年輕男生的組織構成相比,現在更“平衡”了。
自從2000年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做開發,不經意間我已在這個組工作了8年,猛然發現自己竟成了組齡最長的組員。作為一個仍很年輕的“老人”,我很樂意把一些經歷在研究院10年之際與大家分享。
進入微軟研究院
至今我還記得進入微軟時兩次決定的面試片段。1999年末我面臨畢業求職,一日接到微軟中國研究院到知春路希格瑪的面試通知。西裝穿戴整齊到了希格瑪五層,我就徑直被帶到一個屋子裡面被很多人圍著問話,而這些人沒有一個穿西裝的,倒是有穿拖鞋的。問問題的人單刀直入、毫不含糊,印象中只記得往來之間人影恍惚、鏡光耀眼(研究員們的戴眼鏡的比例可不是一般的高)。我戰戰兢地演示著程式,一邊祈禱千萬別出岔子。剛剛提心吊膽介紹完,我聽見背後“咚”的一聲,轉頭看到一人倚牆坐倒,我心裡一驚,那個人卻開始打起了很響的呼嚕。其餘人等毫不驚訝,繼續和我聊。透過面試後,我作為實習生幫視覺計算組(VC; Visual puting)的論文做演示程式,加入了他們的第一場SIGGRAPH戰鬥。而那位坐倒睡過去的研究員就是徐迎慶博士,他的專案正是我進入微軟的第一個任務。
SIGGRAPH 戰鬥告一段落後,到了2000年初我必須決定工作去向。正好研究院在大批招人,再次經過開發組5輪面試官輪番轟炸,沒有遇到傳說中方井蓋圓井蓋的問題就到了關底。Harry (沈向洋,當時他是視覺計算組負責人)面試了我。記得有兩段話對我的未來影響巨大。Harry說:“想想在什麼地方你做一件事可以影響全世界,讓全世界的人都用你做的東西?在微軟你可以有這樣的影響力”。這個誘惑至今對我有吸引力。Harry接著問“你可以選擇,做研究還是做開發”。得知做開發可以選擇不同的專案和研究組的時候,我更願意在多個專案間穿梭,更喜歡面對程式碼而不是論文。於是成為了當時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開發組的一員,我的職位名稱是RSDE(Research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當時組裡有不到10個人。
我們是RSDE; R&D中的&
外企風格之一就是眾多用讓人聽起來摸不著頭腦的縮寫,請讓我來解釋一下我們的職銜。微軟程式設計師的職銜是SDE,即軟體開發工程師 (Software Design Engineer或者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創新工程組的大多陣列員的職銜是RSDE (Research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即隸屬研究部門的軟體開發工程師 。這個多出來“R”意味著我們的任務一部分需要做SDE的事情,寫程式碼程式設計序,另一部分是和研究員們並肩工作,把概念和想法實現為原型系統和演算法,並進一步幫助把研究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的微軟產品程式碼,這就是所謂的技術轉移(Tech Transfer)。技術轉移是我們組的主要任務之一,所以 TTG (Tech Transfer Group) 即“技術轉化組”是我們使用時間最長的組名之一,即使目前仍然是是創新工程組的主要部分。
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描述我們的工作:研發工作一般叫做R&D,“研”指的是研究部門(R; Research),“發”指的是產品開發部門(D; Development),而RSDE的位置就恰恰在那個“&”中,是連線研究和開發的紐帶。。 最好的txt下載網
研究院“&”的故事 陳剛(2)
技術轉移
每年都有不少研究技術從亞洲研究院的實驗室進入到微軟產品中,變成產品的某個功能(feature)。作為研究院的一員,我很驕傲的是,Windows XP、 Vista、 Office、Tablet PC (平板電腦)、Xbox、Windows Live、遊戲、硬體等等微軟產品中都有來自於北京海淀區知春路城鐵邊上的這個實驗室的技術。其中研究員們的智慧是關鍵,其中創新工程組的RSDE們也是這些技術產品化的幕後英雄。很多年以前,人們把中關村叫成矽谷的時候,我眼中只是好多買電腦零配件的攤位,而現在的中關村才真正地有了一個IT技術的聚集地的模樣。
技術轉移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不是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