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時,曾經向閻錫山要幾份山西省和華北地區的軍用地圖,他回答說沒有。我軍只好用中學生的袖珍本地圖代用。現在,當部隊把繳獲的軍用地圖送給劉師長時,他真是喜出望外,風趣地說:“沒想到日本人用中國印的地圖打中國人。怪不得閻錫山說沒有地圖了,原來是跑到日本人手裡了。他對八路軍這麼小氣,對日本人卻是如此大方。”
七亙村大捷之後,當地群眾中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日出東海,日落西山。”意思是說,日軍從東海來犯,要在太行山西邊落下去。就連一直懷疑我八路軍游擊戰的國民黨高階將領湯恩伯也受到了很大震動,當他在電話裡聽到七亙村戰鬥的勝利訊息時,十分佩服地對劉師長說:“看來,還是你們的游擊戰行啊!”
2.神頭嶺伏擊戰(1)
“我看這一仗還是在神頭嶺打好。”
1938年3月,一二九師在劉鄧首長率領下,主動尋找戰機,積極打擊日軍,頻頻傳來勝利捷報。3月5日,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三位首長來到三八六旅駐地,與陳賡等旅指揮員一起商討作戰計劃。準備在邯長大道上的黎城、東陽關、涉縣一帶,尋找敵人活動弱點予以打擊,破壞日軍向晉南、晉西進犯的交通運輸線。
當時,根據進攻晉南的日軍一〇八師團是沿河北省邯鄲經武安、涉縣、黎城、良馬等直至山西臨汾這條路線出擊的情況分析,邯(鄲)長(治)大道及由長治到臨汾的公路,便成了日軍重要的後方交通運輸線,而黎城則是日軍在這條運輸線上的兵站要地。黎城,既是日軍運輸線上的重點,又是後方防守上的弱點。針對這種情況,劉、鄧首長當即決定:再次運用“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的兵法戰策,決定在神頭嶺地域再次組織一次伏擊戰鬥。即先以一部兵力襲擊日軍佔領的重鎮黎城,吸引潞城之敵來援,而後以主力在神頭村附近地域組織伏擊,殲滅增援日軍。
神頭嶺,是一個地形比較複雜的山嶺。在這裡,日軍的陸空技術兵種難以施展其技術優勢,騎兵亦難以左右機動。但是,在選擇戰場時,有的參謀人員則認為,神頭村及其附近地域的山嶺太崎嶇,雖然不利於敵技術兵器發揮其技術優勢,但也同樣不利於我展開兵力。
根據劉、鄧首長的作戰意圖,陳賡認為,戰爭雙方在戰場選擇上應該辯證地分析和看待地形的利弊條件。任何一種地形,對作戰雙方都存在著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一般地說,利於隱蔽的地形,往往就不利於兵力兵器的展開,反之亦然。假如此次戰鬥換個開闊地形,確實利於我軍兵力的展開,但同樣利於日軍技術兵器的展開。而在利於日軍技術兵器展開的地形上,日軍顯然比我方佔有更大的優勢。陳賡認為,軍事對抗利弊因素選擇的基本原則就是“兩利相權從其重,兩弊相衡從其輕”。所以,經過深思熟慮,毅然決定選擇利於我隱蔽埋伏,而不利於敵人展開技術兵器的神頭嶺為伏擊戰場。
在確定了作戰決心之後,陳賡決定,在兵力部署上,只以一個營的兵力作吸援部隊,以奇襲手段攻打黎城。然後再以旅的主力作為打伏擊的主攻部隊,在黎城和潞城之間預先選擇的神頭嶺地域實施三面設伏,待增援之敵進入伏擊戰場後,以突然勇猛的攻擊消滅增援之敵。
當時陳賡就說:劉鄧首長這種“圍城打援”的戰術設計,不僅有利於我八路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日軍,而且也表現出劉鄧首長既膽大又心細的指揮藝術,足以看出劉鄧首長的多謀善斷、果敢機智的戰術水平。真乃高超之妙算,不愧是軍事謀略中的大手筆。
2.神頭嶺伏擊戰(2)
作戰方案和命令下達後,群情激奮,幹部戰士立即開始了戰前的各種準備工作。整個三八六旅呈現出緊張、繁忙的景象。一整天,陳賡旅長都在聚精會神地理解和思考著如何更好地實現首長決心,完成好任務。陳賡認為,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伏擊戰場選在哪裡?
根據最新的偵察報告,敵人兵力已增至300多人。下午,三八六旅作戰股長周希漢把潞城敵人的情況向陳賡旅長作了詳細彙報。陳旅長仔細聽著,待周希漢說完了,才點了點頭:“唔,饅頭大了,我們兵力不足,要沒有個好地方,就更不好吃啦,現在看來選擇伏擊戰場就更為重要了。”陳旅長緩緩地說罷,目光又凝集到地圖上去了。
第二天上午,全旅三個團的指揮員趕到了旅部,在磨坊邊一間敞亮的屋子裡舉行了戰前的第一次準備會。陳旅長和王政委向大家講述了當前山西戰場的形勢和劉鄧首長此次作戰意圖後,會議主要圍繞著伏擊地點的選擇問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