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面,封住張魯南逃的路線。
……
南鄭城頭,張魯眼睜睜看著袁方揚長而去,看著數萬齊軍鐵騎,徐徐退去,方始長鬆了口氣。
風吹過後背,一陣的透心涼,張魯方才驚覺,就在剛才那片刻間的時間裡,他竟被袁方的威勢,唬出了一身的冷汗。
“師君,斜谷口失守,我們南撤的道路又被袁方所阻,事到如今,已是大勢已去,不如……”
閻圃想勸張魯出降,但話到嘴邊,終究還是不好出口。
張魯猶豫了半晌,暗暗咬牙道:“我張魯苦心經營漢中數十年,這份基業,豈能說降就降。張衛在陽平關還有四萬兵馬,若是他能及時派兵回援,我們就還有希望。”
張魯終究還是不甘心把基業拱手相讓,仍報著最後一線希望,想要守住南鄭,守到袁方糧盡退兵。
閻圃暗歎一聲,也不敢再多言。
於是,張魯便以數千殘兵,並盡發南鄭的丁壯上城,一面加固城池,一面巴巴的盼著陽平關方向的援兵。
三天後,張魯終於盼到了張衛的兵馬。
不過,卻不是期盼中的千軍萬馬,而是寥寥數十騎,且齊軍根本就沒有阻攔,而是故意放其入內。
這些殘兵入城,張魯迫不及待的一問,方才震怖的得知,張衛派出的兩萬援兵,已經被齊軍在半道上伏擊,兩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撲嗵!
張魯一屁股跌坐下來,失魂落魄,呆若木雞的僵坐在了原地。
張衛所部也敗了,這就意味著,援兵已無望,南鄭已變成了孤城一座。
區區幾千兵馬,又豈能堅守得住,早晚必會被齊軍攻破。
閻圃想要勸說些什麼,話到嘴邊,卻只能搖頭嘆息。
沉默。
許久之後,張魯從失神中回來,長吐一口氣,艱難的從牙縫中擠出三個字:
“投降吧。”(未完待續。。)
第四百零六章 起疑,調查
齊軍,大營。
中軍大帳之內,袁方的手裡,已經先於張魯,拿到了張衛援軍被伏擊,全軍覆沒的捷報。
“援兵被滅,退路被阻,張魯已是走投無路,也該投降了吧。”袁方說著,將捷報示於眾將。
就當諸將們,還來不及興奮時,帳外義從急報,聲稱張魯已派使者前來,欲無條件投降。
張魯,欲降!
大帳中,文武眾臣們皆精神大振,無不欣喜的望向袁方,歎服於袁方的識人之能。
袁方雖然早有所料,聽得這訊息時,還是暗鬆了口氣。
張魯歸降,南鄭得守,陽平關的張衛必降,這就意味著整個漢中,很快就落入他的掌中。
此時成都的情況還不知怎麼樣了,如果曹操還沒有攻陷成都,那蜀中的形勢就將對袁方非常有利,攻陷漢中的他,可以即刻南下,同曹操爭奪西川。
當下,袁方便宣使者入帳,好生撫慰一番,予以重賞,並承諾封張魯為順義侯,遙領青州刺史,且張氏一族盡皆厚待。
使者謝恩而去,當天午後,南鄭南城城門便大開,張魯手捧印信,親率漢中文武官吏,出城獻降。
袁方率大隊鐵騎,直趨南鄭南門,開啟遠望瞳掃視敵城形勢,很快就判知,張魯乃是真心歸降,而沒有暗中設伏,耍什麼花樣。
袁方遂揚鞭縱馬,直趨南門。
“鎮民中郎將。領漢中太守張魯,今願歸降齊王殿下,印信盡皆在此,請殿下收納。”
張魯伏跪於地,聲音顫抖,神色黯然。
袁方翻身下馬,幾步上前將張魯扶起,微微笑道:“公祺治漢中二十餘載,保境安民,政通人和。實乃為官典範。本王能得公祺歸順,實乃大幸。”
原本黯然不安的張魯,眼見袁方如此親和,對他這般讚譽。不由吃了一驚。頓覺受寵若驚。
袁方卻不是在演戲。收買人心,他是真的很欣賞張魯。
天下大亂,諸侯並起。殺得是天昏地暗,四方百姓倍受荼毒。
而張魯以漢中貧瘠之地,區區數萬之兵,卻保得一方安寧,引得四方難民,紛紛逃往漢中避禍,數十年間,儼然將漢中建設成了世外桃源之地。
張魯讓百姓有衣穿,有飯吃,免於戰禍,這才是真正的仁義。
這種真仁義,比起劉備那種嘴上仁義,實際上禍害百姓的假仁義,不知要好幾萬倍。
如果袁方不是急於跟曹操爭奪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