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一面講解,將敵軍形勢詳細道來
此役,袁紹調集了幽冀並三州,共計約二十萬的大軍,其中騎兵,更多達兩萬之眾,皆為幽並精騎。
此外,文丑、張頜、高覽、韓猛等大將,沮授、許攸、逢紀、辛評等謀士,以及其長子袁譚,皆隨軍南征。
而袁尚和審配,則留守於鄴城。
根據情報,袁紹大軍從鄴城南下,路線應該是朝著北岸重鎮黎陽而去。
據此,推算袁紹進兵方向,當是想由黎陽強渡黃河,奪取南岸渡口白馬城,然後或揮兵東擊濮陽,或由白馬南下,直接衝著定陶城殺奔而來。
袁紹南下的路線,大致與歷史上的官渡之戰差不多,只不過歷史上,袁紹是奔著許都而去的,而現在,袁紹則是向定陶殺來。
除了攻擊目標的變化,袁紹的文武班底,比歷史上少了顏良、田豐,這二人都成了袁方的左膀右臂。
最重要的不同,就是袁紹統一河北的時間提前,河北三州人口削減少於歷史,使其兵力達到了二十萬,這足足超過了官渡之戰的兩倍。
而袁方的實力,雖比歷史上的曹操,少佔了一個豫州,還有半個司州,但實際上他的實力,是要高於曹操的。
歷史上,曹操主要的兵源糧草出處,其實只有兗豫二州,青徐二州雖名為他的地盤,實際上卻處於臧霸等青徐豪強的半獨立控制之下。
現在情勢卻不同了,青徐乃袁方發家之地,牢牢的掌握在他手中,而兗州也是他用血與火奪下,同樣控制的極穩固。
所以,袁方是實打實的握有三州,可盡享三州兵員和糧草。
至於新奪的淮南之地,剛受戰亂創傷,不給袁方造成拖累就可以了,實際上提供不了任何幫助。
“袁紹雖有二十萬大軍,但其軍不如我軍精良,內部又派系鬥爭,矛盾重重,我軍能用於正面抗衡的軍隊,也有十萬之眾,應該可以與之一戰。”田豐自通道。
袁方微微點頭,深以為然。
袁譚和袁尚之間的鬥爭,袁方再清楚不過,他深知袁紹麾下,許攸、沮授、逢紀這班人,名為袁紹效力,實則各懷鬼胎,這必嚴重削弱袁紹軍的戰鬥力。
反觀袁方自己,內部文武卻團結一致,不存在什麼派系之爭,可以說是鐵板一塊。
至於兵源,收降了淮南軍,再加上以前的俘虜,以及新驀兵員,袁方所有的兵力,當在十三四萬左右。
但袁方跟袁紹不同,袁紹沒有後患,可以集中全力南下,而他卻要南防孫策,西防曹操,洛陽一帶還要防範河內的張楊。
三面一分兵,袁方能用於跟袁紹正面交戰的兵力,最多也就十萬之眾。
十萬對二十萬,用兵力懸殊來形容,似乎也並不為過。
只是,袁方軍紀如山,練兵嚴酷,麾下將士可是跟多少諸侯交過手,用血與火練出來的精兵。
反觀袁紹之兵,數量雖眾,實際上卻只跟公孫瓚交過手,戰鬥力和紀律上,要遜於袁方計程車卒。
此正袁方敢以寡敵眾,敢跟袁紹一戰的資本。
而且,袁方提前多年實施屯田,糧草儲備充足,遠比歷史中缺糧的曹操要好很多,這也是他自信所在。
唯一擔心的,就是袁紹那兩萬騎兵了。
“袁紹那兩萬騎兵,只怕不好對付。”未等袁方開口,高順已先道出顧慮。
提及這兩萬騎兵,諸將們都暗暗的抽了口冷氣。
那可是兩萬騎兵啊,即使是放在以騎兵為主的西涼,也絕對是一支強大的存在。
袁紹本來也沒那麼多騎兵,但其在奪取幽並二州後,得到了馬源,再加上收編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其騎兵數量才在短時間內,爆增到了兩萬。
反觀袁方,其地處中原,唯一的戰馬來原,就是走海路,從遼東公孫度那裡買馬。
這些年他斷斷續續購了幾千匹戰馬,大小戰役又有損失,麾下可用的騎兵,其實不過四千餘眾。
四千騎兵對兩萬騎兵,五倍之數,騎兵上的差距,比步兵上還要大。
“騎兵少也沒什麼可怕,大家不要忘了,袁紹這個人最是自傲,今他以二十萬大軍南下,自以為佔據絕對實力,可以輕鬆輾壓我們,必然生自大之心,我們便可利用他的輕敵,儘可能的削弱他的兵力,待其銳氣喪盡時,再以奇計發動致命一擊,必可獲勝!”
一葫酒灌盡,郭嘉一改散慢的狀態,以亢奮的語氣,高聲說道。
眾將神色一震,深凝的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