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在呂大防志得意滿救助饑民的時候,不知從哪一天起,一套連環畫在汜水關前饑民的營地,河東路的各個州府縣裡,以及汴梁城市井之內迅速的散播開來。
這自然是出自蔡道的手筆,這套連環畫一共有九幅圖畫所組成。
第一副
卻是出自鄭俠的手筆,
也就是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
流民圖!
這幅畫,蔡道還親眼看過。
想當初,蔡道一進入汴梁城之後,就想方設法讓趙傭從宋神宗那裡將這幅畫拿出來,他親眼觀看了一次。那個時候,這幅曾經讓宋神宗心神震動、讓兩宮太后痛哭不已的畫早就被宋神宗扔進了故紙堆。趙傭手下的小太監足足找了三天,才找到。
這幅圖上的內容,所繪的是鄭俠‘親眼’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
其實說穿了,就是逃荒的農民罷了。
熙寧七年,大宋天下大漢,由於老天爺一直都沒有下雨,宋神宗這個一些想要富國強兵、穩固趙宋統治、卻又搖擺不定,耳根子極軟的皇帝開始心生猶豫了。而那些一直伺機扳倒王安石,廢除新法的保守派大臣們看出了宋神宗此時的心理。
於是,他們便利用鄭俠這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卻又是最適合給王安石致命一擊的人,指示他畫了這幅流民圖,利用天災彈劾了王安石。
而鄭俠,眾所周知,這個人還是王安石本人親自提拔起來,並舉薦給宋神宗的。
反骨仔就是反骨仔。
在古代的華夏,凡是發生災害的地方,脆弱的小農經濟根本沒有可能抵禦這樣的破壞,靠土地刨食的農民,其唯一的對策,便是男女老幼攜手一起逃荒,這幾乎都成了華夏農民逃生的一種天生必備的手段。
除非發生災荒的當地官員敢於開倉放糧,而且這個官府的倉庫沒有出現大面積的虧空,其中有充足的備荒糧食。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能讓農民們免於流離失所之苦。可是,細數起來,華夏幾千年的歷史當中,真正敢於這麼做的官員實在是太少了。而王安石恰恰就是其中的一個。
這幅畫之所以被宋神宗拋棄,原因就在後面的幾幅畫裡面。
第二幅畫
就有點意思了。
圖還是那幅圖,畫中的人物和造型都沒有變,卻不是老生常談。
蔡道只是在圖畫當中多加了幾筆,卻讓人一眼就能夠看出,這些災民是因為家鄉發生可旱災,這才逃離了自己的家園。
而且,在圖中,蔡道還在上面附加了一些文字說明——熙寧二年三月,京畿旱甚。
鄭俠當時雖然不是上朝官,卻是因為進士及第,在治平思念就被授予了將作郎,擔當的職務一直秘書省校書郎。這個官職也只是從八品,自然不高,可是,秘書省是天子近臣,雖然僅僅是校書郎,這個官職也是非常清貴的。
可是,當年的旱災,同樣有流民,鄭俠卻沒有上流民圖。
這個反骨仔從王安石手中親自接過了任職通知書,被剛剛當上參知政事的王安石舉薦提拔,高高興興地去光州就任司法參軍去了。
這個官職雖然還是從八品,而且還是地方官,但是卻掌握了一州司法大權。再加上,那個時候的鄭俠是王安石的親信,所以,連當時光州知州都要讓他三分,就更別說光州的其他的官員了。
況且,他這司法參軍不但掌控這一州的司法權,還不用透過提刑官來上奏差事,因為他可以將案件的處理意見直接轉交給王安石親自審閱。
那個時候,他也沒有上流民圖。
當然,光憑一幅畫和十幾個字的文字說明,並不能夠表達出這麼多的含義。
負責給這些老百姓解讀這幅連環畫的人,卻都是被七色領重金收買的當地的說書人,這些人本來就是用自己的嘴皮子討生活的,有了實物在手,講解起來自然是
…網友請提示長時間閱讀請注意眼睛的休息。:
這是華麗的分割線………apltiapgt
得心應手了。而且,他們也能夠用當地百姓們能夠聽得懂的方言,將蔡道畫的這些連環畫當中所要想表達出的意思,原原本本告訴這三處地方的百姓。
第三幅畫
也同前面一樣,不過,說明的文字卻是寫的熙寧三年,諸路旱。六月,京畿之內旱。八月,衛州旱。
而鄭俠還在光州安安穩穩地當著他那個司法參軍。
那個時候,他還是沒有上流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