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過來的資訊和建議,在深思熟慮之後,他還是讓手下人放棄了這個撤離的計劃。給出的原因是不想白白浪費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那幾座城池和碼頭。
好吧!
這個藉口也的確讓人不好辯駁。
畢竟,在古代的時候,遼東的確天氣和環境過於惡劣,能夠用於施工建設的天數實在是太少。
不過,其實蔡三思根本就不是在乎那幾座城池和碼頭,而是不想就此放棄這麼好的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
經過這幾年的接觸,蔡三思對於高麗國的軍隊已經有了最為真實的感官。
他不知道大理國的軍隊戰鬥力如何,不過,相比於大宋國以及周邊的幾個國家的軍隊。高麗國的軍隊,其戰鬥力是最低的。
在派來對抗倭寇和蔡家船隊侵襲海邊的過程當中,高麗國的軍部不是沒有和這些雜兵接觸過。可是,蔡家船隊還沒有亮出自己的殺手鐧——燧發槍的時候,這些高麗國計程車兵們不是莫名奇妙的自我崩潰,就是被高木手下的倭寇一衝即潰。被殺死計程車兵,還沒有被他們自己自相踐踏而死計程車兵多。
當然,這五萬士兵和他們之前遇到的那些士兵想比,還是要強一些。畢竟,不論是領兵的將領,還是這些士兵都屬於高麗國禁軍的範疇。
不過,蔡三思經過分析,他們完全有打敗這支大軍的能力。
打仗,
最重要的是是什麼?
每一個執政者和將領都有自己的答案。
軍隊戰鬥力、士氣、帶兵將領的個人能力,等待這些,全都是想要打勝仗需要的要素,其實,還有有很多。
不過,蔡道曾經對蔡三思說過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沒有足夠的糧食,帶兵人數越多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