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身有時是故意選擇的結果,比如獻身信仰或無私心的職業(護士、社工、教師等),或是個人工作高於家庭的決定。許多郵局女工人選擇不結婚。1880年,郵局僱用的年過50的女工中有73%過著單身生活,55%從未結過婚(與之相比,1975~1980年只有10%)。她們的職業史顯示她們選擇單身是出於財政和職業獨立的需要;她們的男同事都找待在家裡的妻子,而不是女同事。19世紀時,女性希望透過工作來改善她們的社會地位,而這不得不犧牲她們的私人生活。獨身生活是她們付出的代價。
日常生活中許多單身女性的生活是很難的。仍被視為僅僅是家庭預算補貼的女性工資常常比男性的要低。“婦女職業”,尤其在許多女性賴以謀生的衣服買賣上,實際是無需技能的。20世紀初職業辦公室(勞工辦公室)曾調查了高度合理化的製衣行業中家庭工作者的情況,報告展現了一個由單身女性組成的世界,許多時候是一個母親帶著幾個女兒,她們的窮苦隱藏於六層走道之中而不為人知。她們每天踏著縫紉機踏板工作10到15個小時,每天吃的是“女裁縫肉餅”或長條乳酪,喝杯咖啡,或選擇巴黎女工藥品。在全面考慮之下,許多女人寧願為了找個男人而披上紗巾或外衣。
吸引力對最年輕的工人來說是個可能的資源。和男人有關係不但使生活更有滋味,而且解決了婚姻以外性的問題。當年輕女孩在某個大百貨公司找工作時,經理常會問她是否有“監護人”,若沒有的話,看起來她不可能做到收支相抵。與稍早時代的女工不同,許多職務低下的女工和像樣的秘書都有“朋友”,他通常會是個來自較高社會層次“值得尊敬的”男人。對每個本應嫁給相戀多年的男人的單身女人來說,有多少女人靠著不要在某天知道被騙後變得苦澀的夢想過活?她們如此熱心閱讀的浪漫愛情小說非但不能成為一個顛覆性的型別,而且常常讓她們得出一個結論:王子絕不會娶牧羊女。
大家庭(12)
現在還不知道有多少單身女子為了生存共享生活資源,但這個數字肯定很大。每5年進行一次的人口普查統計了完全由女性組成的“家庭”:母親,女兒,朋友。研究員諸如維萊米和普萊簡要描述了全女性家庭。維萊米在1840年說:“沒有家庭、不做小妾的婦女通常以2到3人的組合,在小工作室或小房間內生活在一起。”女性竭盡所能應付孤獨也許不是有意的選擇,而是寧願不去面對毫無吸引力的婚姻前景。
存在一種類似於花花公子的女性嗎?女性有決定要單身、選擇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的意願嗎?毫無疑問,在女演員裡有這樣的例子,她們的私人生活鮮為人知。當女性避免婚姻束縛成為可能時,對她們來說完全避開男人也是不容易的。一些高階*試圖視道德放縱為自己的優勢。文學作品從各個角度描寫她們的生活和命運。有著一幫裙下之臣的娜娜——“一個腐爛的維納斯”——死於天花。奧德特,戰爭使之成為蓋蘭蒙德公爵的女主人(在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在她統治神聖的德意志近郊時,只不過是個“蹣跚的遺孀”。
或許20世紀初在女同性戀者當中存在女花花公子,比如像納塔利?克里福德?巴赫內、勒內?維維安、熱爾特律德?斯坦,以及她們的朋友。巴黎上流社會接受了那些創造性的唯美主義者、新藝術或先鋒派的擁護者,部分因為她們的外國血統。這些女人要求像男人一樣生活的權利。在這個圈子附近,人們發現了其他一些“新女性”:新聞記者、作家、藝術家、律師、醫師,甚至教授。這些女人不再滿足於充當配角,在生活和愛情上不受任何限制。有人崇拜,有人輕視,她們發現沒有簡單的事情。為克服障礙,她們需要女人和少數男人的友誼或愛情。
在所有單身男女之中,無家可歸者在社會上引起了人們很大的疑慮。人們認為住處是公民身份的必要條件,而流浪漢被視為抵制主流道德的人。與熟悉的叫賣小販形成對比,守護著財產滿懷猜疑的農民將流浪漢和吉卜賽人視為潛在的小偷,因此也這樣對待他們。在日瓦丹,村民把鐵器商扔進溝裡,因為他付不出酒錢。受上等家庭男士控制的共和國採取嚴厲的措施對待那些沒用的人。慣犯,通常是那些被稱作“不適合做任何工作”的小賊和流浪漢,按照1885年的法律被髮配到蓋亞那。流浪漢常遭監禁,配發身份證和健康證,他們被指控對健康造成威脅,因為據說他們在傳播細菌和肺結核病以及其他疾病。
獨身主義者、單身漢和無家可歸者生活在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外圍邊緣,其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