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的突出部。
為了視察的保密,兩輛轎車先駛入市郊的一個兵營,換裝和換了一輛吉斯卡車後再次出發。林俊今天換了身中尉***,而軍區司令員成了個少校,其他人有一個少尉外加6個士兵,標準的一般營級邊防單位指揮員出行標準。
如果不換裝跑到邊境,對面的芬軍觀察哨一看這架勢,非得向他們的最高司令部報告,這對於氣氛已經不怎麼友好的邊境地區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根據情報,芬蘭人在邊境對面構築的防禦縱深達到1560裡,設有數道梯次配備的障礙和構築有永背工事的支撐點。特別是縱深7至10公里的主要防禦地帶,前沿沿穆里拉、蘇馬、穆拉奧、裡線、經武奧克西河左岸到泰帕列這一線,由芬蘭灣到拉多加湖橫貫整個卡累利阿地峽他們建設了超過20個抵抗樞紐部,加上後面的:帶,光發‘射’工事都在2000個以上,反坦|:)裡。”
車裡的德邊科做著介紹。
“司令員同志,如果要打,我會給你們‘弄’足夠數量對付那些工事的有效裝備,很快就會配備給你們。”
。。。
第一百六十七章 論戰
。但北邊從丘陵地區一直往南差不多500裡邊境線,無論我們從哪個區域進攻都會陷入熟悉地形的芬軍的偷襲和‘騷’擾。在森林區域的野戰環境,我們的優勢裝甲突擊力量無法發揮出有效的突擊能力,反而會有利於芬軍步兵。”
林俊的擔憂就是史實,再堅固地防線也能被突破。只要你地火力夠強、戰士意志力、戰鬥技能和指揮合適;歷史上紅軍強行突破“曼納林防線”雖然付出了相對慘重的損失。但在這一地區並未陷入戰爭的泥潭——修築堅固防線,也就把能打游擊戰、搞偷襲地條件都給“修建沒了”,陣地一旦失守就是完蛋的結局。
而北邊則不同。複雜的地形是重視裝甲叢集突擊的紅軍最不想碰到的泥潭,密集的針葉林是芬軍大小部隊搞偷襲、圍殲戰地天然盟友。
困難就擺在面前,德邊科是從國內戰爭裡走出來的優秀指揮員,不是碰到困難就手足無措的庸才,更不用說他還有足夠的準備時間。
“按照莫斯科的意思,我們列寧格勒軍區已經開始重點研究突破築壘地域與林地作戰的研究和訓練。我從部隊裡調集了一批在國內戰爭時期有豐富遊擊與反游擊戰經驗的基層指揮員進行強化培訓。很快就要將這些指揮員派往原有部隊,將老戰法再次運用到實際訓練中,專攻林地作戰。”
“什麼級別的指揮員?”
“連、營、團、師級都有,大部分是營團級指揮員,所有人都有當年地實戰經驗。”
如果說中國***黨的軍隊打游擊戰和反遊擊(比如解放初期的剿匪,那些土匪打得可是貨真價實的游擊戰。)本事天下第一,那蘇聯紅軍和鐵托地游擊隊就是並列第二!
蘇聯國內戰爭時期不僅要面對白軍和外國干涉軍的大部隊,更多地戰鬥對付小股白軍的襲擾。反過來當年有很多時候蘇軍也是在以游擊戰的形式對於白軍,而俄羅斯的廣闊土地就是敵對雙方最好的游擊戰場。
如今部隊裡就有大量指揮員是從那個時期過來的,懂得如何打游擊,更懂得如何對付游擊隊。紅軍的主要作戰思想在10來年前就已經進入大規模裝甲叢集突擊階段。現在是在特殊情況下有拾起老本行,指揮員們的老底子都還在。
歷史上的紅軍在蘇芬戰爭時可沒這個準備。結果吃虧吃大了,現在讓游擊戰出身的反遊擊專家去對付芬蘭的業餘游擊隊,林俊不認為芬蘭人會比紅軍做的更好。
衛國戰爭時期在烏克蘭,在高加索地區、在白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到處活躍著蘇維埃的游擊隊,打得德軍鬼哭狼嚎,而很多游擊隊的領導者都是國內戰爭時期的老兵,他們將當年的老本行用來對付德國納粹,游擊戰只要條件合適就永遠不會過時,就是林俊前世那會也是如此。
游擊戰不是一支從沒有經歷過游擊戰的部隊在短時間內能完全掌握的戰法,更不用說如何反遊擊;游擊戰也不一定是幾十幾百人的小打小鬧,歷史證明十幾萬人組成的大部隊也能打游擊戰——游擊戰與反遊擊只是戰法,和部隊數量無關。
“如果按照我的作戰計劃,具有強大突擊能力的坦克軍與機械化軍將主要佈置在卡累利阿地峽一線,在重炮部隊的支援下突破芬軍曼納林防線,而北邊的作戰部隊將是步兵部隊為主。由於我們軍區熟悉野戰環境作戰的步兵部隊不足,可能需要其它軍區支援一些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