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1 / 1)

小說:蘇聯英雄 作者:蝴蝶的出走

為什麼還有紅海軍的功勞?芬蘭人都把卡累利阿地峽沿芬蘭灣一線修地如同銅牆鐵壁一般,防禦工事密度甚至比陸地正面還大!

“安德烈同志,在拉多加湖我們沒有足夠數量適合登陸作戰的運輸船隊,估計芬軍也是吃透了我們這個弱點,在這一側設防密度不大。而芬蘭灣一線他們所採取的重兵佈防導致我們只能在地峽70公攻,紅海軍同志在這邊能給我們提供的支援有限。”

林俊的手指一直在敲放在‘腿’上的地圖芬蘭灣一側區域,德邊科知道他想的是什麼。

“馬奇諾防線還有弱點,芬蘭人的防線真叫得上是銅牆鐵壁,工事修得一絲不漏,除了強攻別無它法。”

無論從海上發起登陸還是路上突擊,紅軍面臨地只有強攻一條路能走,而相對於登陸作戰。把握更大的當然是紅軍更擅長的陸地作戰。

天然的有利地形加上合理地工事佈置,放在紅軍面前的就是塊超級難啃地硬骨頭,更要命的是紅軍又必須把它給啃下來。

林俊的話讓德邊科有意思疑‘惑’——“馬奇諾防線還有弱點”?這可是現代科技與強大國力構築的超級堅固的防禦體系,“曼納林防線”和它相比不過是縮水版。如果將突破“馬奇諾防線”與突破“曼納林防線”拿來比較。任何一名指揮員都會認為後者會輕鬆的多。

林俊看了一眼對面的德邊科,再看了他邊上幾個穿士兵服裝的“士兵”:這寫人都是德邊科最核心的參謀和警衛人員。

“只要拿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法國佬的“馬奇諾防線”就會成看似表面堅固,實際毫無價值的玩樣的代名詞。可惜,我們面對的防線找不到其它解決的方案。”

兩年後德軍進攻低地國家,希特勒就是因為“馬奇諾防線”的存在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5~6月,德國主力透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佔領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讓法國佬‘精’心構築的防線成了一堆廢物。

希特勒是***的,但歷史卻證明他選對了戰略,林俊這不過是告訴德邊科一個他前世“路人皆知”的事實而已,但司令員同志就不是這麼認為了!林俊說的話給他的感覺就是一次強烈地震——為了避開一條防線不惜與第三、甚至是第四方國家開戰,這裡面的“得到”與“代價”的天平足夠他消化一會。

“德國在35年吞併了薩爾區,36年&i防部長達拉第在去年已經決定從馬奇諾防線北端、沿整個法國到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築新的防線,叫什麼達拉第防線,還在對馬奇諾防線進行加強。這樣的一味防守戰略就像是不停的往身上穿鎧甲,等著別人來打。”

林俊的口氣有些戲虐的成分,“不去說臨時購置的工事有沒有原有工事標準堅固,一味防禦的思想就是迂腐的東西。有時間和資源財力去造一條新的防線,還不如多建設幾個機動能力強的機械化軍,至少法國佬的北面還有幾個小國能給它頂上幾天。”

“安德烈同志,你剛才的話就像一擊重錘,戰略思想上的新思維。”德邊科只能如此去形容:避開敵方的重兵防禦地區、從薄弱環節突擊是戰略中的最基本戰術之一,但要是這個“薄弱壞節”是其它幾個國家就是另當別論,這國家與國家間的關係是很多軍事指揮員很難‘弄’明白的,也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既然那幾個礙事的國家本就是敵人的盟友,遲早要開戰,那還不如先一步解決它們。法國佬已經感覺到這個危險,但他們的應對方式卻是落伍的選擇:防禦工事固然有效,但一味的防守只能等著捱揍。”

“即要有邊境防禦的有效手段,更重要是有高度機動的鐵拳。”德邊科明白林俊的意思。

“東方的中國有偉大的萬里長城,那是防禦思想的終極體現,其實中國人並沒有將長城作為保障***的最重要手段。2000多年前的國曾經和匈奴人進行了幾百年的大戰,最後將匈奴人趕到了歐洲,當時他們的戰略家是這樣形容長城的:有長城匈奴人一年襲擾一兩次,無長城中原就是匈奴人的掠奪場。”

“2000年前的中國建立了強大的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