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鱟ɡ�!�
“還有專利?”
問話的是老好人加里寧。
“這個我們不需要理會,這個概念雖然已經有了,但一直以來都只是試驗,沒有投入實用,之前這個專利也毫無價值。
說起來好笑,歷史上的第一次空中加油與其說是實驗,不如說是雜技。
我記得應該是1921年年底,空中雜技演員維斯里…梅把一桶航空汽油綁在腰上,從一架飛行中的林肯“標準”飛機的機翼上,爬上另一架飛行中的寇蒂斯jn…4飛機的機翼,然後擰開加油蓋就開灌!”
一聽安德烈同志話,幾位委員幾乎都面露笑容:那個場面有趣,安德烈同志說得也風趣。
“照理這項技術應該得到普及,不過差不多20年的漫長時間內,空中加油這項新技術竟然乏人問津、束之高閣。”
就算有人做實驗,也沒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援!
為什麼會這樣?
林俊心裡很清楚:那20年世界相對太平,特別是各航空大國之間基本上沒有直接的軍事衝突,就算有也用不上戰略轟炸。戰鬥機之前的較量也就是一兩百公里之間的出擊距離,“腿短”的問題根本不嚴重。
“全世界第一次有記載的真正意義上的空中加油實驗是在1923年,還是在美國。
當時試驗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兩架dh…4b雙翼機之間進行:加油機在空中放出一根加油軟管,受油機上一個人爬出座艙,徒手在空中抓住飛舞的油管,然後加油。
之後透過幾次空中加油,當年年底,dh…4b雙翼機已經創造了高達37小時的留空紀錄。
此後一段時間裡,追求空中加油和留空時間紀錄成了西方航空冒險家們的嗜好,到1930年,最高紀錄已經達到不可思議的6475小時,幾乎就是整整27天在空中不落地,吃喝拉撒睡全在座艙裡。
不過悲哀的是,各國空軍沒有直接投入力量完善這一構思,空中加油技術成了破紀錄的遊戲。”
林俊說的是實話:早期的空中加油方式可謂創意不斷,比如英國皇家空軍的理查德…阿徹利少校想出來的那個辦法,在林俊看來就非常奇葩:受油機在空中平穩地前飛,尾後拖一根導索,導索末端有一個配重,使導索在空中穩定;
加油機也拖一根導索,也帶一個配重,成一定角度從受油機的一側飛往另一側,使兩根導索在空中交會掛住,然後受油機把導索拉進來,把加油機的加油軟管拖進受油機,
麻煩!
還是耍雜技!不過就是這樣,後來還真被使用了嗎一段時間。
不過這會有件事林俊和阿爾希波夫都選擇了故意遺忘,免得斯大林不高興:蘇聯早就進行過空中加油試驗,那會安德烈同志還在遙遠的楚科奇當學徒工呢!
除了沙俄時代的“異想天開”,蘇聯在1931年就開始研究過空中加油的問題:做試驗的是帕維爾…格洛科夫斯基,他想出來的早期實驗很簡陋:就是用一架波利亞剋夫r5偵察機作加油機,用一架圖波列夫tb…1雙發輕轟炸機作受油機,重複美國陸軍航空隊在1923年的實驗。
實驗是成功的,tb…1的留空紀錄達到25小時,不過後來不了了之,這種空中加油的技術成不了主流,只有在打破紀錄,或者一些特殊的科學考察是才有價值。
林俊和阿爾希波夫都不清楚其他幾位委員有沒有看過當時的試驗報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阿爾希波夫也不能老讓副統帥當解說員,道:“目前我們正在完善的空中加油方式,可以說是在原有各國各種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完全新的嘗試。”
目前茹科夫在研究的這套系統可以稱為導管…套籠系統,靈感來自於對轟炸機拖帶護航戰鬥機的研究。
噴氣式戰鬥機具有巨大的技術優勢,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油老虎:伊20戰鬥機載油量大,但就是因為噴氣式發動機的耗油量實在太驚人,根本不可能在將來為戰略轟炸機護航。
茹科夫就有同志想著研究空中拖帶系統:將戰鬥機像******一樣拖帶在後面,拖帶期間戰鬥機的發動機關掉。
投入戰鬥時,戰鬥機可以方便地和拖帶索脫開;戰鬥結束後,可以重新和拖帶索在空中對接,繼續讓轟炸拖著走。
戰鬥機和轟炸機分別起飛,這樣兩者都可以按最大起飛重量起飛。在空中巡航期間,功率要求比起飛、加速期間低得多,所以拖帶對轟炸機發動機沒有特殊要求,這和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