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她也上去給代表團上上課。但既然有懂得歷史的大學講師在。柳德米拉就拒絕了。
也難怪代表團成員們有點不耐煩:三天前他們才到巴勒斯坦。一路上算是好好地見識了中亞和中東地風景用瓦西里的話就是“怎麼會有這麼荒涼的地方?”
習慣了烏拉爾地密林。看這裡地自然環境顯然會覺得似乎是到了另一個世界。
原本他們要直接抵達海法。按後透過海路前往英國。但英國人卻先把代表團送到了耶路撒冷。美名曰參觀。
“英國人在地中海估計有點焦頭爛額。拖時間。”
對於英國人的安排。列昂諾夫有自己的見解。
代表團連在自己控制的德黑蘭都沒做什麼參觀安排。這英國人到是想得周到。還把代表團安排在條件最好的大衛王飯店。這座豪華到奢侈的酒店同窗外視線裡的耶路撒冷城的“破敗“形成了鮮明對比。
原本耶路撒冷麵積到18世紀中期都只有1平方公里。居民區擁擠不堪。到了18世紀60年代開始耶路撒冷的居民區不斷擴大。到最後各種信仰的居民群擴建地新的居民區又連線到一起成為新城。
當1917年12月11日英軍佔領耶路撒冷時。新城已經形成一片錯綜複雜的居民區群。每個居民區有一個不同的種族構成。
在英國統治下。這個發展繼續下去。最後。老城區演變為一個貧窮的老居民區。
而新城區遠看也差不多:英國人規定耶路撒冷的建築外表必須是沙岩做成地。來保護城市原貌。也是這點。讓代表團團員們看來其外表破敗而落後。
都擠在一塊了。這麻煩不用歷史原因影響就會不斷出現。更不用說這座城市地名字叫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