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
這種專業反游擊隊部隊建設成本極高,數量很少,所以,德軍反游擊隊作戰的主力是大量的正規野戰部隊。
從這裡可以看出德軍的反游擊戰能力似乎優勢明顯,起碼部隊火力就非常強,因為德軍是拿有重武器的正規野戰部隊。不過要是到了具體的戰鬥中。尤其在山地地區的反游擊隊作戰中,德軍地重武器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即使平原地區。由於游擊隊分散,並且位置並不明確。需要進行大範圍的搜尋,所以德軍也不大可能開著坦克、拖著大炮四處‘亂’竄尋找游擊隊,大部分時候同樣也是靠輕步兵圍剿游擊隊。
在對付游擊隊地戰術方面,日德實際都是靠大設據點保護要點,對游擊隊盤踞區則都是靠發動掃‘蕩’作戰。掃‘蕩’作戰也多是多路合擊作戰,對游擊區和根據地的居民,房屋。設施進行全面摧毀打擊。都是進行燒光、搶光、殺光地“三光”作戰………日德的反游擊戰戰術半斤對八兩,根本上沒多大的區別。
在蘇聯衛國戰爭前中期。德軍對游擊隊進行圍剿,部隊部署密度相當大,反游擊隊兵力與游擊隊兵力對比能達到3:1到10:1,也就是用於對付游擊隊的兵力比游擊隊多的多。在不算配合部隊(說白了就是偽軍。)的情況下,德軍在蘇聯與南斯拉夫進行的大規模反游擊隊作戰,大多數時候地反游擊隊兵力都超過了游擊隊兵力地3倍,而且自身傷亡也不小:在南斯拉夫平均每殺2個游擊隊員就死1個德軍,所以必需要殺平民才能拉開傷亡比;在蘇聯幾乎是1比3。
讓三倍、甚至十來倍的正規武裝圍剿,要在這樣地情況下生存,蘇聯游擊隊的處境同南斯拉夫的同行一樣,非常的難!特別像53師這樣的游擊隊,北可襲擊白俄羅斯德軍運輸生命線(兩條鐵路大動脈一條橫穿大沼澤北部地區,一條就在沼澤區邊緣,德國人不可能做到萬無一失。),南可威脅烏克蘭西北部,西能威脅‘波’蘭東南部丘陵地區這樣一支規模武裝,可以說是德軍的眼中釘‘肉’中刺!
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的每一次勝利幾乎都離不開蘇聯遊擊力量的支援。在近4年的時間裡,蘇聯游擊隊沒有給德國法西斯任何喘息機會,它們的積極活動相當於在德軍後方開闢了“第二戰場”,尤其是活躍在白俄羅斯的蘇聯游擊隊,甚至在優勢敵人的圍剿中建立了一個“游擊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遊擊共和國”成立的地點就是現在53師所在的普里皮亞季沼澤深處(1942年9月9日。在普里皮亞季沼澤,來自白俄羅斯全境數十支抵抗力量地代表召開會議,決定共同組建“遊擊共和國”,並選出了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關***黨中央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彼得…扎哈羅維奇加里寧(原白俄羅斯***黨中央第二書記,衛國戰爭開始後曾擔任第21集團軍軍事委員會委員,不是我們熟知的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加里寧爺爺”。)擔任遊擊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
這個“遊擊共和國”位於被德軍佔領的白俄羅斯領土上,沒有首都和固定的國家機關,也沒有固定的國界。莫斯科都承認了白俄羅斯“遊擊共和國”的合法‘性’。並協助其在蘇聯紅軍各方面軍中設立代表處,保持游擊隊與正規軍之間的聯絡。
游擊隊一般實施破壞敵人通訊和‘交’通設施地行動,將德軍在白俄羅斯境內的鐵路運輸能力降低了近40%!大大延緩了德國法西斯的推進速度,打‘亂’了敵人囤積物資和集結部隊的計劃。現在,德軍的明斯克會戰就被大沼澤的紅軍游擊隊拖了後‘腿’,幾乎每天都有火車和鐵軌被炸。
條件是艱苦的,游擊隊戰士們在戰鬥生活中處處體現出了勇敢、友誼和關愛的‘精’神。白俄羅斯游擊隊員涅霍季亞耶夫曾經這樣回憶道:“每天晚飯前,我們都要沿著灌木叢巡邏。注意那些窩棚和窯‘洞’裡是否有猶太人躲在那裡。這裡地兒童、老人和他們的許多親人都被希特勒的劊子手殺害了,剩下的也都好像活骷髏一樣,破布條几乎不能遮住自己的身體。他們看到我們都非常高興,從某塊草皮下拿出他們僅有的一塊麵包給我們。看到這一切讓人非常心痛……我們將東西給他們,但他們不想要。我脫下襯衫給一位老人,他說什麼也不要,卻說我們還行,讓我們一起去打法西斯分子,奪回屬於我們的那些東西吧。我的淚忍不住流了下來。”
由於游擊隊員的活動,德軍地士氣嚴重受挫。在一個法西斯軍官的日記裡有這麼一段話:“到處都是。森林裡,沼澤裡。都是復仇者地身影……真糟糕,我再也不想碰到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