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樣。其他人知道這是副統帥的猜測而已,但事實也距離不遠吧。再說馬來亞的腳踏車是不少。
“這會炸開地海峽堤道南面十四英里的新加坡城應該正在遭到頻繁的空襲,記得海峽北邊有個柔佛蘇丹宮城樓,英軍撤退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拆掉上頭豎起的那座高高的瞭望塔。不然這會山下奉文和他的參謀人員大概正站在那座瞭望塔上,從風景視窗用高倍野戰望遠鏡窺視海峽對岸。高高的地勢讓日本人可以給大炮指示目標,新加坡整個的防禦在那一覽無遺。”
沒人問林俊怎麼連個望臺地事都知道,這不必要問。副統帥該知道的都會知道。
“帕西瓦爾中將雖然擁有**萬的兵力固守陣地,但他估計會犯和菲律賓地麥克阿瑟同樣的錯誤:他會把他的全部力量集中在海峽岸邊。”
“還有,新加坡的平民也估計會在某種程度上幫日本人的忙,阻礙英國人的戰備活動。根據他們那裡的習慣和傳統,平民們會堅決要求軍隊出具主管當局允許在高爾大球場上挖壕溝或砍伐棕擱樹的書面許可書。可悲,可憐。”
林俊說得似乎就像別人在獅城一般,“至於英國人苦心經營上百年的炮臺,就是一群擺設,不知道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大炮無法有效地轉向後方!”
新加坡地平民不能理解戰爭的殘酷。而英國人似乎也不懂什麼叫軍管,單單搞個什麼“書面許可“就夠他們忙的,這在蘇聯簡直不可思議!
“英國人一直在吹噓新加坡岸防炮的無懈可擊。這可算是失策。”葉戈羅夫說,“英國高層的錯誤,低階錯誤。”
“是的,那些巨炮唯一的安慰功用就是嚇阻日軍艦隊不敢從海面上進攻,日本人從內陸進攻新加坡大概也算是***無奈!”
又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英國人在新加坡的岸防炮部署不可謂不強大,連15英寸(381毫米)巨型岸防炮也有,但不能有效往後轉向,等進攻新加坡地戰鬥打響,大部分時候它們成為擺設是唯一結果。
大英帝國在新加坡苦心經營百年。早在19世紀30年代,新加坡各地就已經有多處炮臺。到了1921年,英國帝國防禦委員會確定在新加坡設立一座海軍基地(總計‘花’費6000萬英鎊、歷經17年的建造),可以容納一支大型艦隊以對付逐漸增長的日本海
1927年英國工兵署開始設計並在新加坡配置現代化的炮臺,這是頂住了很大幹擾的:當時英國三個軍種爭議不斷,空軍主張飛機萬能論,而陸軍與海軍都希望以重抱對付來襲的艦隊。
1927年2月,由韋伯吉爾曼少將組成的3名軍官小組抵達新加坡,決定炮臺的位置、火炮種類與火炮口徑。。炮臺佈置地點分別位於:巴西拉巴、‘波’那維斯達、丹絨布列爾、布拉康馬堤島、布拉尼島、樟宜地區以及德光島等地。
部署的炮臺岸防炮可以掩護海軍基地以及新加坡港口,加上英**方高層決定舊有抱臺必須予以更新,另加地3‘門’15英寸岸防炮因此得以在1935年完工。
因此到了現在,新加坡總計有1個大型海軍基地、4座機場:三巴旺機場、實裡達機場、登加機場、加冷機場以及一堆岸防炮臺守衛:新加坡島西方地巴西拉巴配置2‘門’6英寸炮,西南邊的‘波’那維斯達配置2‘門’15英寸炮;島南邊地拉柏多配置2‘門’6英寸炮、西羅索也是2‘門’6英寸炮、肯諾則有3‘門’92英寸炮、‘色’拉逢與西林辛各配備2‘門’6英寸炮。
島東北邊的柔佛有3‘門’15英寸巨炮、畢庭庫雪與樟宜地區則各配備2‘門’6英寸炮。離島的烏敏島、德光島上的史畢尼克斯配置2‘門’6英寸炮、德光島則還有3‘門’92英寸炮。
大英帝國是把新加坡建設成了一個真正的島嶼要塞:原來6英寸與92英寸火炮是英國制式的岸防抱,不過英國人還不滿足,在1934年又測試了15英寸巨型岸防炮!稱為“怪物大抱”!
15英寸岸防炮能發‘射’1500磅重炮彈、‘射’程21公里,是當時英國口徑第二大的火炮(在多佛海峽有460毫米巨炮,一戰後期研製的怪物。原本為戰列艦設計。)。這些怪物大抱是新加坡29‘門’岸防炮防禦體系的一部分:15英寸巨型岸防炮英軍只在多佛配置2‘門’,令有5‘門’部署在新加坡。可見英國當局對新加坡要塞地重視!
有炮臺還需要有效地指揮系統,英軍在新加坡有兩個岸防炮指揮部:‘花’柏指揮部(第7海岸炮兵團)下轄‘波’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