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突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而在兩地的紅軍也將損失殆盡。這才是斯大林所想的。
“斯大林同志,我建議今年進行一次特殊徵兵,將軍隊數量增加20萬。如果在臨戰狀態下增兵,雖然我們有足夠的兵源。但戰鬥力將被嚴重削弱。”
沒有進行充分訓練的新兵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作戰中甚至會影響部隊的整體戰鬥力,這在戰爭中不止一次被證明。
那把一個普通小夥子訓練成一名相對合格的軍人需要多長時間?
絕不是三個月!經過一年左右的訓練也許才能算得上相對合格、基本熟練的養成軍人需要掌握的軍事素質,做好參加戰
備。
二戰中新兵的損失驚人,也許他們那時除了知道如何使用手中的步槍外什麼都不會,連怎樣進行班排級協同作戰都不會、不熟悉身邊的戰友、不瞭解軍隊的人參加戰鬥是危險的。
現在時間還來得及,在不影響國家總體為戰爭備戰的大前提下給軍隊再補充200生力軍。
盲目的瘋狂擴軍不是林俊所需,各條戰線都需要人手,小夥子更是生力軍,如果現在就把勞動力‘抽’個七七八八,那其它備戰戰線就會受到過多的影響,200剛剛好。
斯大林表示同意林俊的建議,同時要將各種工業體系轉入以軍事工業為主,連農業也要為總體戰備服務。
、、、、、
從去年開始,蘇聯的老百姓已經開始感覺到生活在變化著,特別是城市居民。
蘇聯目前的日用品實行的是標準的計劃體制,林俊常常能看到莫斯科的居民排隊買東西,只不過從去年開始老百姓買的東西和手中的票據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麵包、麵粉的供應數量增加了,土豆還是放開供應,隨便買。季節‘性’產品沒有變化,像水產品,夏天多冬天少。但除了家中有小孩、病人、孕‘婦’、65歲以上老人和其它特使情況的家庭和高緯度特:像牛‘奶’、‘肉’類的供應量相對少了,連伏特加也不像以前那樣好買。
糧食部‘門’和各社群的同志對一些不明白的同志們解釋,這些變化都是中央的決定,為了增加糧食儲備。既然沒有影響特殊家庭的需求,蘇維埃的人民也沒意見:誰都知道全世界都在打仗,有點知識的人都能明白這是為了將來做準備。
酒鬼們意見是有一點,但真想喝也買得到,大不了多排會隊。要是懶得動也就少喝一兩頓,死不了。
這樣的情況不僅是普通老百姓面臨的情況,連他們身邊的幹部同志也一樣,家裡的‘肉’食和大家一樣變少了。
蘇維埃市場上日用品和副食品的變化都是林俊的建議造成的——大戰在即,蘇維埃需要儲存糧食。
林俊記憶中的衛國戰爭裡蘇維埃老百姓忍飢挨餓的情形刺‘激’過他的神經:那些餓的暈倒在生產線的工人;那些面對餓得嗷嗷直哭的孩子卻沒有‘奶’的母親痛苦的眼神,因為母親也在捱餓;還有那些餓死在路邊的列寧格勒市民。
這一切都讓林俊下定決心要儲存糧食,打仗要糧食,生產***也要吃飽肚子!
戰爭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是毀滅‘性’的,沒有糧食什麼都是空話。但儲存糧食也不能一刀切的蠻幹。糧食部‘門’進行了系統的準備,實施時也是循序漸進,按相對科學的方法進行,不同地域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
現在就採取戰時那樣的供給制完全不行——雖然目前也是供給制,但連莫斯科都有可以‘花’錢就能買東西的市場,不需要票。但那些市場商品的品種是被限制的:如果家裡有個大胃王,麵包不夠吃,怎麼辦?
沒問題,到最近的市場或供應點去買口袋土豆就成,價格還‘挺’便宜。
但到了戰時的供給制就不是這樣了:你就是有錢也買不到糧食,配給多少就是多少,絕不多給
供應部‘門’減少了消耗大量糧食才能獲得的‘肉’食,但增加了一般糧食的供給量——林俊讓醫學專家進行過科學的計算,目前採取的糧食供給制度雖然減少了‘肉’食配給量,但熱量供給反而增加了。
當然,現在的情況導致一般人在冬天胃口開啟,有些在工廠裡上班的同志在空閒時,會從口袋裡拿出塊麵包或幾個土豆往嘴巴里塞——‘肉’少了單位熱量就少,解決的辦法就是多吃點,反正面包和土豆多的很。
林俊自己突擊檢查過一些學校和家庭的情況,越過當地的政fu部‘門’,得到的情況讓他滿意:保育院裡和學校裡‘肉’食和牛‘奶’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