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參情報局相信:曼納林自己認為他正處在一種幸運又奇妙的位置。
“他應該瞭解芬蘭軍隊的特點,也自認為了解我們。分軍的主力是那些後備役軍人,這些軍人在白衛軍時期獲得的經驗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戰爭,因為當時他們是沿著公路、村莊和建築物同我們作戰,如果這次芬蘭人還這麼幹會死的很難看,我想這點他們很清楚。”
林俊侃侃而談,芬軍到39年都還沒有制定出基本的軍事水平也低;軍官們雖然各有特‘色’,但是受到沙皇俄國、瑞典和德國的戰術影響都很深,這從曼納林手下的那些軍官們的軍事生涯履歷裡可以清楚的看出來。而沙皇
瑞典和德國的戰術基本都要求大兵團和重火力,而這芬蘭都不具備。
芬軍甚至連專‘門’的游擊戰都沒有進行過訓練,也沒有為芬蘭獨特的地形制定出可行的軍事條例,官兵們只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和芬軍相比,紅軍繼承了俄國幾百年的戰爭經驗,即使是1904年遭到慘重損失的日俄戰爭中也吸取了不少經驗,並在一戰中運用了這些經驗。對與曼納林還說,他認為能夠值得慶幸的是紅軍在國內戰爭後並沒有很好的運用這些經驗,而且“肅反”清洗了大批紅軍軍官,加上紅軍鄙視任何陳舊的東西,他認為紅軍初級軍官和軍士的軍士素質很低!
曼納林認為紅軍無論如何堅持說自己已經拋棄了老的那一套,但只使用於國內戰爭時期的那些陳舊條令是他們進行指揮的基礎,並且認為那些“農民”不管是什麼軍銜,戰場上不過是憑著那股暴力天‘性’和每個人背後政治委員的槍口頂著才一路向前。
老貴族終於失算了,如果沒有林俊,39年時紅軍缺乏有的情況會是事實,有些指揮師級部隊的主官竟然是大尉軍銜的年青軍官。“肅反”雖然破壞力巨大,但現在遠沒有芬蘭人聽說的那樣厲害。
每個人背後政治委員的槍口頂著?——這是老貴族錯的最厲害的地方,自以為是的高傲可能是他唯一的弱點,他看不起任何布林什維克人,當然也就不自覺的把所有信仰***主義的人想象成了一無是處的低等人。紅軍的指戰員是為信仰而戰,而不是因為後面抵著槍口!(這點能從《兵臨城下》、也叫《決戰中的較量》這部西方電影中的部分場景體現出來,西方對於***主義制度的懼怕和敵視汙衊——導演讓瓦西里的身後是督戰隊的機槍。)
曼納林認為自己唯一的希望就是將芬軍在除過“曼納林防線”以外地區把軍隊做分散佈置,“滑雪家”們將帶著他們的必需品穿過荒野做大範圍的機動,從側翼和後方攻擊困於荒原的紅軍。
能否在森林裡建立防禦要看可供利用的時間有多少,最好能在森林深處建立一道主要防線,並砍到樹木阻擋公路、為大炮掃清‘射’界。如果有做夠的時間和人力,曼納林還想在離第一道防線不太遠的地方建立第二道防線,甚至在適當時機建立第三道防線。
林俊估計曼納林會按著他自己的想法去備戰,而這也是林俊從情報和記憶裡總結出來的觀點,更不用說這本來就是曼納林唯一能夠選擇的戰爭方式。估計這會老貴族還不知道自己的方法能不能行得通——有幾個人會相信芬蘭的雜牌軍能夠擋得住強大的蘇聯紅軍?
如果紅軍按著伏洛希諾夫的建議進行部署,林俊會信。
國防人民委員同志的建議明顯出於一個典型的俄羅斯人思維,而這種思維正是曼納林所熟知的,他這是在用俄式思維猜測蘇聯——蘇聯將佔領芬蘭。對付蘇聯的這個理所當然的戰略目標老貴族的佈置毫無缺點,還好,林俊的思維不是俄式的,而是根深蒂固的中國人思維。
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豐富戰爭和政治經驗不是西方人能夠明白和學得會的,就是那些所謂的中國通也不會真正瞭解!曼納林知道蘇聯有個快速崛起的副國防人民委員,但他只不過認為那個26歲、:的傢伙不過同沙皇時期的那麼幾個寵臣一路貨‘色’,全靠著斯大林的溺愛才獲得高位,不會有什麼真才實學,也就是個一無是處的草包。
分散式的流動作戰?那就讓芬軍自己在森林裡捉‘迷’藏吧!
曼納林對付“俄羅斯式戰略”的部署正好能讓林俊的計劃變得更加可行,因為這樣芬軍在林俊制定的紅軍主攻方向上的力量必定不會是芬軍的全力——用己方全力攻打熟悉進攻方式能夠克服的防禦地區就會變成公牛和綿羊之間的鬥力,而不是大象和野兔之間的捉秘藏。
和古謝夫一直討論到中飯時間,正準備一同去食堂,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