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蘇聯不可能做到美軍那樣的系統軍糧供應,在林俊看來同美國相比蘇聯紅軍的伙食供應也就處在南北戰爭時期的水平。大量的食品供應不是美軍作戰部隊那樣的“罐頭盒子”配套供應,而是散裝搭配,標準是有,但真正想在戰時全部供應,除非你守著方面軍級的後勤轉運站才能做到。
標準是怎麼樣的呢?按照戰時一般陸軍戰鬥人員一天的伙食標準是:麵包(一般是黑麵包)900(冬季10月…3)/800(夏4…9月),二級麵粉20也沒‘弄’明白這20克麵粉幹嘛直就有
:0克,通心麵30,‘肉’150克,魚脂肪(豬牛一類動物油脂)30克,菜油20,35,茶葉1克,鹽克。蔬菜820(包括土豆500克,捲心菜170克,胡蘿45克,甜克,洋蔥30克,根莖類、綠葉蔬菜、黃瓜35)。6克。月桂葉02克,醋3。芥末03,馬合煙
火柴每月3,捲菸紙每月7張。‘肥’皂每月
各軍兵種之間供應標準有所不同,一般條件艱苦、特殊、體能消耗大的熱量值高些。乍一看標準定地不錯,一天麵包加上土豆就有兩斤六兩到兩斤八兩。還有半斤的魚和‘肉’,其它雜七雜八什麼都有,但這只是標準,在和平時期也不可能都做到,更別說戰爭時期。部隊一般都是有什麼吃什麼,很多時候根本吃不飽,不僅僅是因為戰爭時期物資短缺,能不能運上來都是問題。
打仗是紅軍戰士們一般都是就地吃東西,有什麼吃什麼,除了特殊情況,一般都是吃炊事班做的(打仗時能吃點熱食也是種享受,這在冬季嚴寒而漫長的蘇聯非常重要。麵包戰士們隨身帶,炊事班一般只做個濃湯。)。炊事班通常離前線一公里或更遠,一般是由人用皮帶綁住揹包,裝幾個水瓶把食物送到前線。在排一級單位裡,這些容器通常是足夠的,因為這些都是標準配備。食物原料是就地取材或由後勤部隊配給的,通常每餐都差不多,沒什麼變化——使用的容器和炊具類似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型別(很原始。)。
打起仗來就顧不上那個讓人眼‘花’繚‘亂’的伙食標準了,湯通常包括圓白菜湯或煮蕎麥湯,這些都是標準的蘇聯農村常見地原料。要是後勤供應的上,通常的附加食品是茶、咖啡、鹽、麵包、通心粉、鹹魚或罐裝‘肉’。
和戰士們食物原料就地取材差不多,他們的餐具也是五‘花’八‘門’:有是各地製造自己帶的,當然最多的還是配給地。士兵們通常在吃飯地時候會拿出個從家裡帶來的大號湯勺——老傳統了,新兵應徵入伍地時候就會被告知從家裡帶個大湯勺:這就是在紅軍中非常著名的“大湯勺令”!湯勺不用地時候塞進靴子裡就行,攜帶非常方便。
林俊肺部受傷前也‘抽’煙,照例‘抽’煙對飛行員不好,但全世界空軍、無論“前世還是今生”,似乎還沒聽說哪國的飛行員必須不‘抽’煙地。林俊一般只‘抽’喬治亞產的優質香菸,當然有時候也會有些特供的進口香菸,亞歷山大和***也會給他送些外國地高檔名煙,連最優質的美洲雪茄也是長見,不過林俊不怎麼喜歡那些貴的出奇的雪茄。
那戰士們吃完飯後可能會想‘抽’煙,紅軍中‘抽’煙的戰士比例還是非常高的。士兵們通常自己捲菸,一般使用廉價的馬合煙(由‘抽’煙者自己手卷而成,並非機器生產。),但捲菸專用的紙一般很難得到,後勤當然會優先考慮武器***和食物,而不是那幾張捲菸紙,所以士兵們用各種紙,通常是團部的報紙。部隊裡只提供直接用紙卷的菸草,想‘抽’盒裝捲菸怎麼樣?自己買!當然,戰爭時期有錢也沒地方買。但就連這在戰爭中都是很難得,菸草的發放通常都是由高階軍官直接掌管。《真理報》和《紅星報》是標準的捲菸紙,有計程車兵說:“在所有生活方面,他們最在意的就是煙的質量。”馬合煙的味道比較象朽木,點燃後就像燒皮革的味道,絕對讓沒‘抽’過的人“影響深刻“——所以有人說代表俄國的味道是:皮靴、黑麵包、捲心菜、馬合菸草!
香菸於士氣的作用是明顯的,很多士兵寧可餓肚子也要搞點菸草,甚至在戰鬥中士兵們也會找機會‘抽’煙。在戰鬥中只要時間允許,戰鬥打響後你也可以‘抽’煙,只不過你絕不能忘記你的目標——一旦你忘記了,你就再也不需要煙‘抽’了!火柴也是緊缺的,火柴的樣子就象樹枝,而打火機的樣子很平常,比較時髦的是象炮兵彈殼的一種,而且士兵們喜歡在上面寫上愛國標語或個人口號,當然也有本來就印號的。
在伙食標準裡有一樣沒有註明,屬於“編外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