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生守候》一書是已故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先生以自傳形式撰寫的。此書在馬季先生逝世之前不到一個月才得以定稿。
書中敘述瞭解放初期的相聲發展,馬季先生和同行在中南海里的演出,相聲在“文革”時期的遭遇等等 ;還著重講述了與老師和徒弟之間的情誼以及藝友之間、搭檔之間、朋友之間、父子之間鮮為人知的感情故事。
書中揭示了馬季先生從事相聲藝術50多年來經歷的酸甜苦辣;其中,還穿插了馬季先生在###十年代,當他的事業到達巔峰期時,對相聲發展的一些困惑和感想。
一場意外的業餘演出(1)
好在學徒時間不長,後來上海解放,我被送回北京,結束了三年的學徒生涯。我回到培德中學(後來的北京三中)上初中三年級。1951年初,宣傳抗美援朝熱火朝天,學校成立了宣傳隊,我終於找到相聲實踐的機會。我和班裡的一個同學合說了老舍新發表的相聲《新維生素》。我還自己編了相聲,把我聽到的相聲包袱串起來,用了京劇《四郎探母》裡楊延輝的那幾句西皮慢板改編成“杜魯門坐白宮,自思自量”,“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山受了孤單,我好比南來雁失群飛散……”這是我學徒時跟我的一個師兄學的,這裡派上用場了,算是我的創作。沒想到演出效果很好,聽眾的反響十分熱烈。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對相聲的熱忱更加高漲。幾個月的街頭演出宣傳,成就了我要當演員的機會。
1951年4月份,新華書店招工,要求高中畢業以上學歷,我當時上初三,加上在上海學徒間隔了三年,對學習不感興趣。但是新華書店考試,我的成績很好,因為出的試題都是初三課本的例題,我順利地成為新華書店的一名營業員。
那是一段平和的時光,書店裡不僅賣書,還賣期刊,一些曲藝期刊我期期不落地看。當時的一些相聲名段《買猴兒》等,都刊登在期刊上,我如飢似渴地抄寫、背誦。當時我只掙27塊錢,自己留8塊錢,其餘都交給母親。儘管這樣,週末我仍然省出錢來聽相聲。常常是去前門外鮮魚口的迎秋茶社聽相聲。在那裡演出的演員後來都成了北京曲藝團的演員。我聽相聲簡直到了著迷的地步,幾達“夜以繼日”的狀態——即聽完下午兩點鐘的日場,出來吃飯,再接著聽晚上七點鐘的夜場。在那段日子裡,讓我大飽“耳福”的有高德明的《醋點燈》、《不離婚》,王世臣、趙玉貴的《一貫道》,趙春田的《公費醫療》,趙振鐸的《八扇屏》,於世德的《八不咧》,湯金成的《口技》,高鳳山的《棺材鋪》。尤其難得的一次是在長安戲院欣賞了侯寶林、郭啟儒大師表演的《狗腿子》,當時覺得那是最高階的藝術享受。這些相聲包含有很深的文化內涵,讓我在笑語中學到了知識,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美的享受,更增加了我對相聲的熱愛。
新華書店青年員工比較多,每逢週末,工會都舉辦舞會或聯歡活動。我是聯歡活動中的積極分子,經常上臺表演節目,或者唱京劇,或者模擬丑角表演,當然,最拿手的還是相聲。有時,把相聲和京劇穿插在一起,又逗又唱,戲之為“雜湊”。這個時期頻繁的實踐活動,使我不僅有機會逐漸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還使我得到了一些舞臺表演的鍛鍊。我的相聲漸漸小有名氣,成為新華書店聯歡會的常設節目,有時,我還代表新華書店,參加更大規模的業餘匯演。
1954年年初,北京市舉行工人業餘曲藝觀摩匯演。我代表出版印刷系統參賽,曲目是相聲《找物件》,譏諷一個以貌取人的青年工人,一味追求臉蛋漂亮,戀愛變成“亂愛”。我表演的這段相聲,獲得了好評,因此被選拔參加全國職工業餘曲藝匯演。
全國職工業餘曲藝匯演,我選擇的相聲節目《都不怨我》參賽。《都不怨我》是北京郵局的董鳳桐寫的,質量很高。諷刺某些郵政工人粗枝大葉,不負責任,屢屢出錯,卻總是說:“都不怨我!”北京市總工會領導十分重視我們的演出,請來劉寶瑞、郭全寶兩位相聲大師給我們輔導了半個月。他們雖然沒有理論功底,但是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對相聲這門藝術瞭然於胸,每個包袱應該怎樣設定,一招一式應該怎樣表演,經過他們的指撥,我們的段子煥然一新,效果突出。我既興奮又緊張,劉寶瑞老師不斷給我打氣。
在這短短的半個月內,我逐漸對相聲藝術有了更深的認識,明白了相聲是什麼,相聲不是信口開河、逗人一樂的玩意兒,而是有著其本身發展規律、奧妙無窮的藝術,要想真正地瞭解它、掌握它,非下苦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