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陳記企業。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於1947年底,陳果夫的農民銀行共投資77個單位,投資額達170多億元,投資單位涉及農產品加工運銷、農業機械、製茶、棉織、麻織、毛紡、造紙、釀榨、製藥等,還有對文化、公用事業的投資。
在這些行業中,投資金額較大的有太一實業公司、廬山電力纜車公司、中國農業機械公司、通濟貿易公司、中國造紙廠、中國汽車製造公司、重慶電力公司、川康興業公司、中國麻業公司、甘肅礦業公司、江西興業公司、上海中興製藥廠、中原煤礦公司、貴州煤礦公司、昆明電力制鋼廠、中國植物油料廠等,這些公司後來都逐漸變成二陳所控制的“黨營企業”。
與此同時,陳果夫還將原來由國民黨黨務系統所控制的新聞、文化、出版、廣播、電影等事業統統改為企業性質,從原來由國庫支付開支變為自負盈虧的經營單位,由此而建立了“黨營”文化事業的系統。
其中比較重要的如中央廣播公司、農業教育電影公司、中國新聞事業公司、中國文化服務社、正中書局、大東書局、金融日報、商報、民力報、大剛報、東南日報、中央日報、東方日報等。
後來,陳果夫還透過銀行投資,成立了一些新的文化企業,如自由論壇報公司、中國文物公司、中美日報等。
黨營事業(2)
1947年,陳果夫還在無錫發起組織了中國塑像公司,自己親自擔任董事長,他設想將中國古今名人塑成泥像,成套分裝,並附上名人傳記,一定會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將又可以大賺一筆錢,後來,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這一發財夢也就歸於破滅。
二陳的這些所謂黨營事業,由於有行政權力的支援和強大的金融優勢,他們壟斷原材料,壟斷商品市場,欺行霸市,投機倒把,大發橫財。
他們利用金融優勢,大搞壟斷,不僅壟斷原材料,而且壟斷原材料的收購,並囤積居奇,獲取暴利。
如所謂的中國農業機械公司“利用農行投資和借款,囤積生鐵及糧食等,從中漁利。
”再如中國農業供銷公司,他們專門收購以棉花為主的農產品,以前都是由私人棉商在各地收購,在產棉地區,都有一些較大的私人棉花收購公司,但陳果夫的農業供銷公司成立後,“轉以大量國家資本加入競爭,殊使棉業人員為之心灰意短”。
當時就有人指出:“其後果將引起百千萬棉業從業人員之失業,及其原有資金不獲正當出路,勢將趨於投機囤積之一途。
”從這裡可以看到,在陳果夫的農業供銷公司大發其財的後面,是千百萬私人企業和棉商虧本破產的辛酸的血淚。
二陳擠垮私人企業,實行壟斷的另一優勢便是行政權力。
由於他們是以“黨”辦企業,打出的招牌是“黨”、是“國家”,所以其他私人及私人企業莫敢與之爭鋒。
如陳果夫的中和鹽業公司,經當時國民政府鹽務總局同意,由其公司及下屬鹽號經營,幾乎獨佔了食鹽的運銷業務,於是陳果夫在天津、漢口、長沙、南昌、廣州等地大量增設分公司,在中小城市及鄉鎮設立鹽號,其勢力遍及蔣管區各地大中小城鎮,由於有政府的撐腰,中和鹽業公司不僅將大部分私人鹽號擠垮,而且“在官僚資本鹽業企業中首屈一指”。
再如中國蠶業公司,原是敵偽時期華中、華東一帶的多家蠶絲企業,二陳兄弟接收後,即組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產、供、銷一體化的黨營集團企業。
公司成立後,打著“國家”的招牌,進行壟斷,使一些民營蠶業企業大受摧殘。
他們由於手中掌握有農貸發放權,迫使蠶農不得不將春蠶出售給他們,於是中蠶公司乘機大殺蠶價,按正常價格,每擔至少要賣15萬元以上,而中蠶公司規定只10萬元,而實際付款,一般在7萬元左右。
對此,嘉興蠶農憤怒指出:中蠶公司“挾其雄厚資金……壟斷貸款、操縱蠶價,剝削農民獲致暴利,但求官囊充裕,何恤國脈民命”。
蠶農遭劫,難以生存,而私人蠶業企業也陷於隨時破產的威脅中。
對此,浙江蠶業聯合會曾致函國民政府,對中蠶公司提出控訴,認為該公司“殺低蠶價、魚肉鄉民、粗製劣種、貽害蠶農、巧立名目、化名壟斷、舞弊瀆職、跡近翻戲、濫用私人、保團貪汙……”但國民政府本身是二陳的保護傘,對來自各地的大量舉告、控訴根本不予理睬,浙江蠶業聯合會的控訴信函發出後,也只能是“泥牛入海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