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亦收灌溉之功。
大家齊用力,為了大家安樂與年豐!大家多用力,為了永久安樂與年豐。
治淮的初步成功,對陳果夫的確是很大的鼓舞,他決心再接再勵,繼續完成尚未完成的其他工程,以達到徹底根治淮水的目的。
1937年先後開工的工程有:興建周門活動壩、興建劉澗淺水壩、興建中運河涵洞、開挖裡運河淺段、疏浚皖淮淺段等,但後來均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相繼停工,所有運到工地的鋼料,水泥,涵管、石塊等,均損失殆盡。
1938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和國民黨軍事上的敗退,整個淮河流域全部淪陷,導淮業務,陷於停頓。
在此情況下,導淮委員會便隨國民政府西遷重慶。
為了避免在導淮委員會服務的專業水利人才逃離星散,陳果夫向蔣介石建議,仍然儲存導淮委員會的機構設定,為了保證這些人有事做,將四川省內的一些水利工程交與導淮委員會承辦,如綦江工程、烏江工程、赤水河工程等。
這樣,導淮委員會在實施這些工程中,儲存、培養了一大批水利建設人才。
陳果夫在主持導淮委員會工作期間,積累了很多治水的經驗,他在一些文章中進行了總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治水必須達到綜合利用的目的。
陳果夫認為,治水是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工程,不能為治水而治水,必須使水利能綜合利用,即治水後,不但使之能防洪防澇,而且要達到航運、發電、灌溉、水土保持等綜合利用的目的。
他說:“為國家長治久安計,每一河道應有詳密計劃,務使自上游至下游之水,均能盡其利。
在山地高原之河道,如何建蓄水庫及發電廠,利用水之衝擊力,使水力電源,能協助工礦業之開發。
如何興建灌溉渠道及水閘等,利用水之滲透力,促進農田之生產。
又如何改善渠化河道,利用水之浮載力,使航運暢通,以協助交通之發達。
……自夏禹以來,中國治水,均以排洪水為能事,今則洪水氾濫,不應看得太重,而著重利用水之三種能力,以建國家,若三者同時建設,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