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山除了不怕死,還因為他對模擬操作得心應手,似乎除了枯燥的理論課外外,任何要動手操作的環節他都非常上手,且很快就能掌握。
地面的模擬程式跟著兩位資深航天員完整走了一遍後,他就迎來了重頭戲的水下訓練,訓練時長達到30-50個小時的高強度!
水下訓練的意義,旨在模擬在非加壓艙內或航天器外部微重力下的操作程式,是非常關鍵,非常積累經驗的環節!
航天員經飛船和空間站飛行後的分析證明,完成全套水下訓練的航天員在太空完成任務的效率也最高!
俄羅斯的水下實驗室是一個直徑米、深12米並配有舷窗的圓柱體水槽。
空間站和軌道艙的全尺寸模型被放置在一個平臺上,可浮起可沉沒。
實體模型可完全模擬空間站的內部和外部,水下實驗室裝配有多用途的遙測系統,它負責獲取和傳送身穿航天服的參試者的生理和健康資訊。
林啟山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穿上了厚重的宇航服,它造價昂貴,其重量超過了一百公斤,在太空中它或許輕若鴻毛,但在地球表面它卻重如泰山!
在下水前他需要站在專用推車上,等工作人員把連線氧氣的管子接上後,三名航天員就位,然後被陸續推入水中。
水底深處就是全尺寸模擬的太空艙,笨重的航天員落入水中後,突然就有一種如魚得水,輕盈自由的感覺,因為浮力配平的原理,太空失重的感覺來了!
三名航天員透過無線電交流,然後旁邊還有七八個蛙人,負責在一旁觀察和保護這些珍貴的太空人!
在這種全方位的保護下,三名航天員開始了工作。
雖然對於兩位大神來說這都是家常便飯了,但保持訓練手感依然必不可少,同時他們也肩負著教育和引導林啟山的工作。
林啟山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移動。
厚重的宇航服限制了他蛙泳蝶泳,當然就算可以也不被允許,他必須要採用太空中的方式來進行機動。
並且需要讓太空服的面窗避開與其它結構元件的碰撞可能——這在太空中可是分分鐘要命的失誤!
所以他就感覺自己成了完全不會走路的嬰兒,一切都要從頭學起,比如如何去靈活使用各種固定裝置和工具,學習在工作站外部有效移動。
然後慢慢地,就進階為與其他乘組成員一起平衡對稱地移動,搬運工具、協作運送貨物,最後就是進行應急情況下的訓練。
這一切都像科幻大片一樣在水底展開,包括參與其中的林啟山,都感覺震撼無比,這輩子能夠有機會體驗到人類踏向未知的感覺,他真心覺得值!
這系列的訓練繁複而且重要,每天都需要長時間泡在水裡,不過好處是林啟山的學習天賦依然沒讓人失望。
有一次在艙外活動中,工程師沒控制好運送貨物的反饋力度,就要飄出去了,林啟山眼疾手快抓住了他並拖了回來。
雖然工程師身上有安全繩,但這恰好體現出了林啟山的敏銳反應能力,等上岸之後,杜巴耶夫謝過了他:“這要是在戰場上,我可以放心把後背交給你了!朋友!”
林啟山微笑著收下這一聲朋友:“這是我應該做的!”
而指令長庫德林斯基也誇他“是個出色航天人的料”!
能得到職業航天員的肯定,林啟山確實可以吹噓了。
因為這就是個憑實力說話的領域,如果你不夠強,會拖別人後腿的話,那就是拿另外兩個航天員的生命開玩笑!
因為飛行乘組的選取,指令長也有選擇權利,並且因為他的老經驗,他的意見甚至能夠成為決定性態度!
果然不久後,林啟山就從主任那裡聽到,指令長跟航天局的發射專案負責人親自說了,他願意帶林啟山這名乘員!
指令長的青睞,讓林啟山上天的日程直接就確定下來!
對比其他還在訓練,還在與乘組進行磨合,甚至因為表現不過關會被嫌棄的航天員來說,林啟山這是半隻腳踏到了太空中!
兩個老司機都願意帶他,航天局方面自然也不會反對,因為團隊默契也是重點考慮的因素,上太空的危險不啻於上戰場,只有獲得戰友信任了,才會願意交付後背!
林啟山現在就被接納到了庫德林斯基的發射隊伍中。
這兩個大佬平時話也不是太多,因為年齡代溝的緣故,他們聊更多的還是訓練任務,但卻冷不防的給他把事情都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