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1 / 4)

科舉在形式上非常理性化。但是,形式並不是一切。如果教育的目標錯了,有時形式上越理性化、越有效率,危害就越大。在前近代的世界,大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和科舉相當的制度,能夠這麼有效地把這麼多的人口推到這麼狹窄的“事業格局”上,把他們的智力吸引到這麼少的幾本“聖賢書”上。僅此一項,就抽走了中國社會的元氣。

當美國人富蘭克林捕捉到了雷閃電擊;當英國人達爾文破譯了人類的遺傳;當俄國人門捷列夫找到了元素週期律;當德國人高斯用尺規作出了正十七邊形,那時中國的讀書人還在通往金榜題名的為官之路上苦苦掙扎!來自科舉、時任大學士高官的徐桐,身居大清國學識最淵博之高位,竟拒絕認識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究其理由,還振振有詞地告之皇上:“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國,史所未聞,籍所未載,荒誕不經,無過於此。”但是,他們都是從科舉中走出來的大學問家,進而成為朝廷顯要的一個又一個僚臣。

一個制度怎能不因此走到它的盡頭?

3。 力保!力廢!

1905年9月2日,科舉制度1300年整的歷程結束了。

此前,有力保科舉與力廢科舉的艱苦論爭,也有清政府在維持中央集權和抗外族保疆域之間抉擇的隱痛。

力廢者的邏輯是:抗外敵,救中國,必須建立新式教育,教授實用知識。科舉障阻新式教育,也障阻中國圖存。

力保者的邏輯是:他們並非不知曉科舉弊病。然而若貿然廢止科舉而無精妙制度頂替上來,儒家思想漸被擱置,精英階層遠離中央控制,也會危及政權和國家。

隨著激烈反對廢除科舉的徐桐等相繼死於非命,清政府高層權力傾斜向力主廢除科舉的官員:榮祿、袁世凱、張之洞等人。

無論力保者還是力廢者,其最終目的都是:保安政府,救國圖存。所以受廢保爭論影響最大的是清朝政權本身。清朝政府身處二難境地,萬難抉擇。

抉擇猶疑之中,首當其衝者是慈禧太后。1898年10月9日,慈禧太后釋出諭令,中止維新變法中對於科舉制度的改革。僅僅2年之後,庚子事變發生,為挽救清朝政府,1901年8月29日,慈禧太后釋出意旨決然相反的諭令:“宜講求實學。”4年之後,科舉廢止。然而在這之前,是一場橫亙歷史的改革與保守的論爭。

清初,康熙皇帝已意識到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空疏無用,實於政事無涉”,並於1663年廢止八股文考試。1665年,禮部侍郎黃機上疏要求恢復。康熙於是在1668年恢復了科舉。

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書乾隆皇帝說:“科舉之制,憑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況積弊日深,僥倖日眾。應將考試條款改移更張,別思所以遴拔真才實學之道。”乾隆組織討論之後,發現沒人能提出替代科舉之方,這次提議暫且結束。

等到鴉片戰爭到來,炮彈逼迫著要改革。李鴻章提出建議:設立洋學局,教授格致、測算、兵法、炮法、化學、電器等科目,若學生學有所成,則和科舉出身獲得同等地位。戰爭的失敗讓人們渴求軍事等實用技術的同時,向科舉制度伸出了矛頭。在這種意義上,也可以說科舉制度是因時代而失敗的制度,並不是因為其本身而失敗的制度。

1905年科舉終結,6年後,清王朝終結。

對於清政府,“保留科舉”和“廢止科舉”兩套邏輯,也許最終都預示同樣的結局——保留科舉,軍事人才匱乏,淪陷首都,並且遭到力廢科舉的高官大員權力體系的孤立分離;廢止科舉,儒家思想建立的金字塔體系悄悄瓦解,西方思想入侵之後,政權也是難逃危亡。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二、被科舉打敗的中國(3)

長久以來,科舉制度使中央政權和地方精英階層站在權力分界線的同一側,利益一致。而1905年之後,引入的西方現代教育制度似乎無法發揮如同科舉一般的政治作用了。

但是遠慮不如近憂。這一年,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東北幹了起來。刀光劍影,招招致命。

4。 日本養子

江戶時代的日本沒有科舉,提拔人才常常靠世襲。

從形式上看,比中國落後多了。乃至江戶時代的許多學者,要求政府學習中國的科舉,選賢與能,讓真正的精英管理國家。

所幸的是,江戶時代的日本沒有采取這樣的理性化制度,繼續“落後”。最好的人才,沒有進入政府部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