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3 / 4)

表示:日本與中國打一仗後,即締結和約,“以儘早地遏止俄國人南侵”。日本的這一表態,使英國感到滿意。7月16日,日英改訂條約終於在日本作了許多讓步的情況下籤訂了。條約改訂,初步改善了日本的國際地位,正如英外務大臣金伯雷在條約簽字儀式上所說:“這個條約性質,對日本來說比打敗了清國的大軍還遠為有利”,以此表明他對日本侵略行動的支援態度。

日本就是這樣運用其靈活的外交策略,使英俄互相牽制,從而解除了發動戰爭的後顧之憂。7月23日,日本不宣而戰,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開戰之後,英、美、德、法等國正式發表其“中立宣言”,要求中日兩國尊重他們的“中立”權利,這對日本侵略行動無異火上澆油。然而,西方各國,特別是英國對中日戰爭的程序極為關注。在戰爭初期,英國政府對未來的勝負沒有把握,基本上採取觀望政策。平壤及黃海之戰,中國大敗,使“歐美各國之視聽賴變”。英《泰晤士報》公然說:“我們決不會再想到……中國友誼是值得去培植的,更用不著因為要得到它的友誼,去遷就它的虛榮心。關於中國的潛力以及中國迷夢已醒的種種神話,已經被這次戰爭完全澄清了。”然而日本的勝利也使英國深感不安。英國當時佔中國全部對外貿易的65%以上,英國商人已經“享受”到戰爭的惡果。因為清政府為阻礙日本襲擊華南沿海城市,先後封閉了寧波、福州等港口,這就使英國在華南貿易受到打擊。如果戰爭繼續下去,結果將會更加殘酷。並且,英國眼見新興日本躍登遠東舞臺,且有要求東亞主動地位之舉,實在於心不甘。10月6日,英外相電令其駐俄、法、德、美等國公使,向各駐在國政府建議以聯合方式調停中日戰爭。10月8日,英駐日公使稱奉本國政府訓令,向日本政府探問,是否日本願在(1)各強國擔保朝鮮獨立;(2)由中國賠償日本軍費這兩個條件下停止戰爭。對於英國的提議,開始時日本政府“頗深籌慮”,以為各強國已經同意了英國的意見。但狡猾的日本並未立刻答覆英國,而是與各國駐日使節頻頻接觸,試探各國的態度。駐各國的日使也積極配合,將各國的立場通報國內。當日本政府瞭解到:俄外務大臣的意見是,“在今日中國尚未直接向日本乞和,日本政府未明言媾和條件,以為干涉之時機尚早”;而“意國雖欲與英國取同一運動,然觀曩日英國之失敗,諸事更加註意”等等情況後。他們立刻得出結論,歐洲各強國各懷異心,又皆拒絕中國政府之哀訴,不表示同意英國政府的聯合仲裁。同時,陸奧宗光觀察到英國的調停態度也是不堅決的。10月10日的《泰晤士報》社論中明白表示:對日採取強迫措施,雖有成功的希望,但今天的形勢不允許這樣做,否則將會陷入困窘的地位,並被東方強國敵視。於是,日本政府照會英國政府表示拒絕“罷戰”的強硬態度。果然不出所料,英國政府接到日本的照會後,便喪失了調停的信心。日本就是這樣巧妙地利用了列強間的意見分歧,從而瓦解了英國提議的“聯合調停”。

外交力:以一場戰爭為賭注(3)

英國首倡聯合調停失敗後,中日戰爭仍在繼續進行。為早日息止戰爭,清政府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在11月3日召請英、美、德、俄、法5國駐北京公使出面聯合調停戰事,並表示承認10月6日英國所提出的“中國賠償日本兵費”及“列強共保朝鮮獨立”兩項原則作為媾和基礎。同時,他又訓令駐外使節向各國直接提出請求。但此時,列強各有打算。德國政府表示“現時和議無濟於事”;英外務大臣金伯雷也表示“不便與日再言”;美國則斷然拒絕參加聯合調停,意欲單獨操縱和談,可是力不從心。李鴻章見聯合調停難以施行,建議嘗試直接派人赴日求和。於是,天津海關總稅務司德璀琳,以李鴻章特使的身份立即被派往日本。但日本政府卻以德璀琳為非正式使臣,拒絕同他談判。不過,日本這時仍然感觸到存在“歐洲列強幹涉東方事件之危機”。因此,在加強軍事行動的同時,日本政府亦非常注意各國的外交行動。1895年2月,清政府派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廣島與日本代表談判,但日本卻以種種藉口,拒絕開議。

廣島談判的破裂,張、邵兩使臣的歸國,使“歐美各國對中日事件之視聽,更加敏銳”。英國見日本在軍事上取得如此大的勝利,且其侵略魔爪伸入到中國本土,戰爭如繼續下去,就有可能損害英國在中國南部的利益,這是英國所不能容忍的。這時英國的許多報紙紛紛發表評論,警告日本掠奪中國領土的野心不可“過奢”。各列強命其駐日代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