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在近代中日博弈的時間向度上,晚清自鴉片戰爭至洋務運動的興起相距整整20年,看不到有什麼改革的實際措施。這寶貴的20年,拉大了中日兩國國力的差距。

1894年6月上旬,朝鮮半島風雲突變,在這種情況下,中日統治者對形勢的認識和判斷如何,直接影響各自的決策和在未來戰爭中所處的地位——李鴻章往左,伊藤博文向右。

甲午前後,中國鐵路建設的格局與規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王朝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視野和心態。國脈圖強,國脈悲歌,在長達幾十年的戰略推進中,中國鐵路見證和承受了兩個國家之間的博弈和難言死結。

而一個叫郭嵩燾的晚清外交官因為超越了時代的視野而在國運與個人命運不對稱的博弈中註定了悲劇的結局。日本趁機浮出水面,大清王朝手忙腳亂地收拾殘局,一如郭嵩燾當年所預見的那樣……

一切都關乎視野,從原因到結果。視野的PK是兩個東亞國家博弈的關鍵所在。

一、判斷力:兩個國家的“大考”/118

二、外交力:以一場戰爭為賭注/125

三、1895:中國情緒/130

四、中日博弈格局中的國脈悲歌/134

五、寂寞如沙——晚清國運與一個公使的最後歸宿/138

六、20年的真空時間/146

七、從中心到邊緣:一個帝國的死亡拼圖/155

八、乏力的“新政”/163

九、現代化:80餘年的“時間差”/168

十、李鴻章往左,伊藤博文向右/171

十一、最後的謀略者及晚清被突破的底線/181

十二、一個王朝的視野/188

十三、危險的世界觀/194

第三編 文化制衡

從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的最初20年,日本的近代教育一直是有計謀有目標地均衡發展,只用了六七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甚至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日兩國幾乎同時起步興辦近代教育,然而只過了短短六七十年時間,日本就把中國遠遠地拋在了後面。

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態屬於“什麼都可以型”,中國則屬於“非並存型”。日本在攝取外來文化時,不只是學習科學技術,而是全面學習包括文學藝術,思想文化在內的全部內容,加以全面吸收,而中國則是有區別,有選擇地接受,結果並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與近代中日國民的文化性格有關。

。 想看書來

目錄(2)

從和魂漢才到和魂洋才,日本治國的文化方略一直有其鮮明的判斷。近代中日文化的拐點基本上可以確定為1894年甲午一役,但從和魂漢才到和魂洋才,島國日本的伏筆可謂是打了數百年。晚清沒有理由不敗。

最先進的文化應該是制度文化。而憲政制度則是制度文化的核心點。20世紀上半葉,中國——一個在現代憲政上找不著北的國度還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日本憲政文化的倒影在中國蕩起了些許漣漪之後終又迴歸到死水一潭,再也波瀾不興了;

最重要的,在近代中日博弈的關鍵時刻,制度優勢是日本擊敗中國的重要保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甲辰科,綿延1300年的科舉制成了中國沉重的制度尾巴,尾大不掉,最終被日本人輕易地踩在腳下,無從掙扎。儘管在一次次自省中,清政府也加緊動作,試圖“壯士斷臂”,但歷史的車輪說翻就翻——坑早就埋好了……

一、近代日本國民的文化性格/200

二、被科舉打敗的中國/208

三、他們/217

四、以敵為師:明治憲政的中國模式/223

五、日本取捨:從和魂漢才到和魂洋才/228

六、教育:差距是什麼/233

七、黃遵憲:一個人和他影響時局的一本書/238

八、福澤諭吉:日本關鍵時刻的“精神偉哥” /240

九、大久保利通:日本式維新/244

。 想看書來

中國海權歷史的脈絡(1)

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黑格爾說:“中國是一個與海‘不發生積極的關係’的民族。”由於中國對海權歷來持一種和平的態度,使海權處於自發狀態,所以一個國家的悲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