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的對話,但“俄羅斯的立場是靈活的”。這意味著俄羅斯對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進行了歷史性的妥協。2002年3月普京又表示,美國的這一決定“不會對俄的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因此,當2002年6月3日,美國正式宣佈退出1972年和蘇聯簽訂的反導條約時,普京政府在輿論上淡化其對俄羅斯核安全利益造成的損害,總體上外交反應相當平淡。其根本目標是要排除美國政策對俄羅斯迅速振興本國經濟的干擾,並獲得必要的外部條件,力圖在俄美關係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
俄方對美國決定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也坦然面對。美國的這一計劃曾受到俄的猛烈抨擊,如今俄官方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2002年5月,俄外長伊萬諾夫接受採訪時聲稱,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具有防禦性質,不會損害俄的利益”。俄軍事領導人則強調,該系統在十年內不會給俄帶來威脅,而且俄的多彈頭導彈能夠突破這種防禦系統。
在美國進行的反恐戰爭中,俄羅斯也積極給予配合。俄軍方人士曾一度反對美軍使用中亞國家的軍事基地作為攻擊阿富汗的前沿陣地,但普京政府很快改變了這一立場,轉而同意中亞有關國家向美國開放基地。這樣美軍就開始進駐中亞地區,而俄羅斯也為美國軍用飛機提供了空中走廊。在阿富汗戰爭開始之後,俄羅斯向中亞國家的阿富汗邊境增兵,並派出特別軍事小組。一方面加強對塔利班和拉丹勢力的情報和監視工作,另一方面參與對阿富汗的人道主義救援,以此支援美國的軍事行動。
在北約東擴問題上,普京總統透過和北約成員國首腦共同簽署的《羅馬宣言》,成立了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將“19+1”機制轉變為“20國機制”。這一新型關係並未賦予俄羅斯對北約未來行動的否決權,但莫斯科希望透過這種形式對北約產生真正的影響力,幫助俄化解潛在威脅。
對於新形勢下戰略意義不大的海外基地,普京政府採取了收縮政策。2001年10月17日,普京宣佈將於2002年和2003年分別開始撤除俄在古巴和越南的軍事基地。冷戰時期,俄設在古巴的無線電監測站是收集美國政治軍事情報的前哨陣地,越南金蘭灣則是俄同美國進行海上爭奪的重要橋頭堡。俄做出這一決定,除為了節省軍費開支外,顯然有進一步取信美國的動機。這些變化反映了普京在改善俄美關係中積極靈活的態度,給俄外交帶來了新的突破與轉機。
俄美之間一系列雙邊條約和檔案的簽署進一步推進了雙邊關係和多領域合作,但兩國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完全消除,甚至在反恐問題上兩國也存在著重要分歧:俄羅斯在聯合國始終不同意美國提出的關於安理會自動授權美國對伊拉克動武的議案;同伊拉克、伊朗等所謂“邪惡軸心”國家的關係等問題上,俄美齟齬不斷;雖然允許美軍進入中亞,但俄羅斯對其在中亞長期駐紮心存戒備;俄還對2002年2月美國軍事人員進入喬治亞甚為惱火。在反導和NMD等問題上,雖然俄羅斯採取了預設的態度,但應該看到,俄羅斯在美國強行退出《反導條約》之前一直堅持不退讓的立場,這只是在美國的退出成為既成事實後,無可奈何的應對措施。同時,俄羅斯加緊進行技術準備,以應對美國明確拒絕銷燬核彈頭,繼續推進NMD實驗。美國雖然宣佈承認俄羅斯為市場經濟國家,但並沒有放棄在加入WTO問題上對俄羅斯的苛刻條件。2001年俄美貿易總額由2000年的100億美元下降為90億美元,對比同期中俄貿易的增長勢頭,尤其令人矚目。此外,美國所主導的裡海石油西運管線(從亞塞拜然到土耳其)已經在2002年9月20日舉行了開工儀式,俄美之間圍繞裡海石油問題的外交鬥爭將不可避免的深化。
俄羅斯和美國關係的進展表明普京執政以來的對外政策調整取得了成果。但是俄美關係要想進一步發展無疑還要經過磨合期,雙方既要建立真正的互信,又要找到能夠開展實質性合作的切入點,而這比進行一次高層會晤、發表聯合宣告或者簽署一項條約要困難得多。
積極靠攏歐洲聯盟(一)
歐洲一直是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一隻重要的力量,而俄羅斯雖然地跨歐亞兩洲,但始終將自己看做歐洲國家,存在著濃重的“歐洲情結”。在與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息息相關的北約東擴問題上,所涉及的絕大多數都是歐洲國家;而現今與俄羅斯經濟發展與合作聯絡最緊密的也是歐盟。作為俄羅斯最重要的經貿夥伴和投資者,歐盟市場佔俄羅斯進口額的40%和出口額的38%,俄羅斯70%的外貿順差來自歐盟國家。俄羅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