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比自己小6歲的師傅直搖頭說:不要學了,我只招十五六歲的學徒,學起來很難,而且最起碼要3年才能出師的。
“我得養一家人的生活,教我吧,我能行的!”鄭秀康的誠心最終打動了師傅,由於當時還在工廠裡上班,鄭秀康只能偷著學習製鞋技術,往往是熬夜到天明。憑藉做機械工十幾年的經驗,僅僅40天,鄭秀康就做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雙皮鞋。
隨後的幾天,鄭秀康又連夜趕製了幾雙鞋子,當年國慶節送到鞋店銷售,鞋店老闆看了鞋子後告訴鄭秀康:別人的鞋子給14元,你的就給16元吧。
一個剛出道的新人制作的鞋子竟然比師傅的鞋子賣得貴,鄭秀康的解釋是:我是學機械出身,最重要的是看重技術標準,比如對於皮革的薄厚、每個部位釘的釘子、縫線之間的距離,其他製鞋師傅靠的是目測,但我卻是拿卡尺一一測量,同樣是39碼的鞋子,儘管是手工製作,但絕對是相同的,更為重要的是,這樣製作出來的鞋子看著舒服,穿著更是舒適。
媳婦賣掉陪嫁物品
副廠長下海甘當鞋匠
“鄭秀康能製鞋子”的訊息很快傳到工廠領導的耳朵裡,廠領導擔心人才流失,把已經是副廠長的鄭秀康找去談心詢問,並向其承諾分房等各種優厚條件,鄭秀康也不敢承認,只好說:“是我老婆在家裡瞎做做,不是我做的。”
話是這麼說,但是鄭秀康算了一筆賬,現在偷偷地做,每天也能做三雙,一個月下來,掙的比工資最起碼要多三倍,如果辭職專心做的話,則會掙得更多,媳婦孩子的生活就會更好點。窮則思變,鄭秀康還是向單位正式提出了辭職,下海當了一名小鞋匠。
“最難的就是沒有場地,沒有資金”,回想起當年的艱難,如今的鄭秀康說:非常感謝自己的老婆,家裡8平方米的房子成了車間,老婆將陪嫁過來的物品全拿出來了,那個年代最稀罕的5塊毛料和手錶全部按照半價賤賣了。
“當時她的壓力也很大,孃家人也不能理解,女兒才四歲,小兒子還在襁褓中”,鄭秀康說,媳婦吃了很多的苦,自己全心製鞋,孩子全交給了她一人,那時沒有自來水,她就去河裡挑水洗衣做飯,擔心把孩子留在家裡影響我幹活,扁擔一頭是孩子,一頭是裝滿水的桶,毫無怨言。
家庭作坊式地幹了5年時間,1985年的一天上午,鄭秀康獲悉了國家政策允許個體戶辦廠的訊息,當天下午,他就去註冊了鴻盛皮鞋廠,並註冊了鴻盛商標,鴻盛皮鞋也很快進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資金短缺兩次舉債
房東不要欠條借了500元
下海當上個體戶後的第二年,鄭秀康就帶上了徒弟,市場需求大,但是沒有資本擴大規模,家裡的親戚也很貧困,有心卻無力幫助。於是鄭秀康決定向房東借錢,病在床上的房東老婆婆看了鄭秀康的鞋子後,拿出了500元交給了他。拿到錢後當即就去購買原料的鄭秀康回家路過房東的門口,只聽見房東的女兒和她的媽媽正在吵架:“你怎麼把錢借給他,還不要借條,這錢是爸爸留給您養老的,他家兩個孩子,老婆身體又不好,他做皮鞋做不成,拿什麼還我們啊?”
“我是看著秀康長大的,為人忠厚老實,這孩子有出息,他會做成的。”老婆婆的話讓一個大男兒當場流下了感動的熱淚,後來,鄭秀康很快就將500元還給了老婆婆,同時下定決心:一定要把事業做成,不負借錢給自己的大娘。
武林火燒溫州鞋後,鄭秀康開始醞釀機械化生產皮鞋,但一條流水線就要100多萬元,靠著手工作坊積累的原始資金非常有限。此時,親朋好友都向鄭秀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沒有現金,都是將家裡的房產、地契交到了鄭秀康手裡。“摞起來足足有一尺厚啊”,鄭秀康邊告訴記者邊用手比劃著,終於從銀行順利貸款50萬,成為溫州製鞋業成功機械化生產的第一家。鄭秀康告訴記者,藉助這次資金上的助力,康奈鞋業開始步出溫州鞋一向低廉的名聲困擾。
就這樣,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康奈在全國已擁有2500多個專賣店(櫃)。
鄭秀康也從一個小鞋匠變成了中國鞋王。
(資料來源:新浪產業資訊,網址://chanye。finance。sina。)
分析:
1。結合鄭秀康的創業經歷,你如何理解“為了生存,為了自尊,而創業”? 。 想看書來
第2章認識創業者前言
創業改變命運,創業改變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