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3 / 4)

死而且擔心名譽受損,所以比較不容易造反。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文官已經漸漸高出武將,無論是職務上的還是職能上,武將已經不能和文官相提並論。不如把權力索性一次**給文官,這樣的話不但乾脆而且對統治者有利。文官本來就有內部矛盾,相互之間不會太親密,黨爭可以說是從來沒有斷過。不如把權力放大,讓他們相互之間的矛盾加深,只要文官內鬥越激烈,對於統治者來說越有好處。統治者也就是皇帝,不但可以從中看清楚大臣們的真實嘴臉,而且可以拉攏一些人,挖走一部分資源和權利。這個主意真的太好太妙了,簡直是一個完美的大轉身。不但解決了武將的根本問題,而且把文官內部分化,鞏固了皇權的同時,也把釘子暗中扎進了文官內部。

當張居正把這些分析告訴秦泰的時候,秦泰當時苦笑不已。秦泰想的是怎麼破案,怎麼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而這些大人物們卻想著怎麼內鬥和奪權。難道這些大人物們心裡沒有家國天下、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嗎?只知道內鬥和算計別人,這麼做有意思嗎?雖然當時張居正曾經解釋過,說只有手裡有了許可權,才能去想其他事情,才能去考慮老百姓的事情。可是秦泰很懷疑張居正的話,做一個刑部侍郎還不夠大,沒資格沒精力管老百姓的事情。將來做了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甚至於內閣成員就有精力管老百姓了?當了侍郎想當尚書,當了尚書想當內閣閣老,當了內閣閣老想當內閣首輔,就算當了內閣首輔又怎麼樣?要是不滿足的話,一輩子都沒有時間想其他的事情。就在這時候秦泰發覺張居正變了,張居正不再是一個有志青年,而是成為了一個政客,一個滿腦子政治的人。還好張居正沒有想到錢,沒有想利用權力撈錢,不然的話秦泰絕對會和這個朋友“割袍斷義”。

由於武將已經不成氣候,內侍官員的名聲又太壞,所以文官的勢力幾乎已經控制了整個朝廷。所謂的朝廷其實就是文官的天下,最高衙門就是內閣,最高官員就是內閣首輔。文官控制朝廷之後,按照職能又分成了好幾種。第一種就是三品以上的官員,這些人實際掌控了朝廷,各自有各自的地盤和許可權。一般來說大家管這些高階官員叫“大員”,到了這級別的只有手裡的權力大小,沒有地域差別。他們不是掌管著一個省,就是控制著一個部門,或者是掌控者某一個機要,他們的許可權令人羨慕,地位令人眼紅;第二種是“言官”,他們雖然地位不高,但是有一項令人眼紅的特權,可以向皇帝直接風聞奏事,上至內閣首輔,下至黎民走卒,他們都可以舉報或者提出懷疑。絕大多數的官員都不喜歡這種人,言官也不是每一個都很清廉。大家都在背後叫這些言官“瘋狗”,在嚴嵩當政的時候言官成為了嚴家誣告政敵的武器,名聲特別不好聽;第三種就是各地的地方官員,統稱為“外放官員”。這些人的升遷比較慢,一般來說做完這兩屆之後極有可能就這麼到點了。不過也就是因為這樣,這些官員沒有了後顧之憂,大肆貪汙受賄。這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可見地方官員,特別是當地方行政長官油水相當大;第四種就是京官。京官是指在京城六部、各個衙門當官的官員。這些官員雖然油水少點,但是因為在京城,容易被上面的人重用。升官快、容易出頭,所以成為一些年輕官員,或者是有野心有抱負的官員的最愛。就像張居正這樣的官員,要是不留在京城的話,最多幹上五六年的知縣,大不了做一任知府就可以回家養老了。可是張居正卻大不一樣,在京城裕王府當了三四年既沒權又沒勢的侍讀,再到刑部做了兩年的“冷板凳”後,不也是當上了刑部侍郎,後來轉任兵部侍郎,如今不但是工部尚書而且是內閣次輔,成為了一兩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大人物了。所以京官是通往權力核心的通道,是往上爬的捷徑,一些官員寧願不升官也要留在京城。在他們看來當一個正七品知縣不如在京城當一個小京官,熬上幾年之後說不定就能當知府,甚至於外放一個道臺。那時候金山銀海什麼都有了,做什麼都值得。

在京城附近當地方官更是不簡單,不但算是京官,而且也算是地方官。為了凸顯京城的重要性,歷朝歷代的京城地方官都是高配置的。例如北宋的時候京城是開|封,開|封府尹就是由重要官員兼任的。在當時府尹是正三品官員,可是開|封府尹是正二品,足足比其他地方的府尹高出了兩個等級。赫赫有名的開|封府尹包拯,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包公的包青天,他就是經常“代天巡狩”。手裡不但有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而且有三口大鍘刀,經常遊走各地破案。所以京城的地方官不是一般的地方官可以比擬的。就像現在一樣,京城的地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