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順利送到收件人手裡不要有意外。對於馮保來說張居正和太后一個都不能少,太后是他的主子他的天,要是太后失去了對他的信任的話,他的一切都完了。而張居正是他的最好盟友,只有和張居正聯手才可以得到最大利益。所以馮保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在保住自己地位的同時,儘量緩和太后和張居正之間的關係。只有這兩座靠山不倒,馮保才會有好日子過。
譚綸,這個過去和張居正關係並不好的政敵,現在成為了張居正最可以信任的盟友。雖然他們這些年幾乎不來往也不通訊,但是他們彼此心裡十分清楚對方的性格和秉性。馮保永遠只能是張居正的盟友,做不成張居正的知心人。秦泰只能是張居正的知心人做不成張居正的盟友。譚綸才是張居正的盟友加知心人。這一點張居正心裡很清楚,所以不到關鍵的時候張居正不會過早的暴露他和譚綸的關係。
譚綸和張居正年輕的時候都是裕王的侍讀,當時還是裕王的隆慶皇帝,並不被外界和父皇嘉靖皇帝看好。嘉靖皇帝當時有兩個成年的皇子,都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的皇帝。裕王雖然年紀比較大,按照長幼順序優先於弟弟景王,但是當時的大家都認為景王比裕王更有當儲君的可能。第一裕王的身體不好,健康上比不過弟弟景王。一個皇帝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繼承人的身體原因,所以以為在這一點上比不過景王。第二景王的老師是當時的內閣首輔嚴嵩。嚴嵩在朝廷說一不二,所以大家都看好景王不看好裕王。徐階這個嚴嵩的政敵見討好不了景王才只好選擇幫助裕王的。所以徐階不是真心幫裕王,在裕王身邊真心幫助他的只有張居正和譚綸,後來又加入了高拱和馮保。第三當時景王已經有了自己的兒子,裕王因為體制問題一直沒有子嗣。皇家的子孫最注重子嗣問題,所以裕王沒有兒子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後來譚綸和張居正幫助裕王拉攏了他們的老師徐階和高拱,又為裕王解決了子嗣問題,裕王終於成為了皇位繼承人。嚴嵩倒臺後朝廷成為了徐階和高拱的戰場,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分別拉攏各自的弟子加入戰鬥。從這個時候起張居正和譚綸成為了一對新對手。徐階和高拱是政敵,張居正和譚綸也是政敵,兩個人幫著各自的老師打擊對手。張居正和譚綸不但有各自的老師在背後支援,他們更是隆慶皇帝的最信任的人,所以他們在隆慶皇帝時期是風頭最健的兩個官員。
隨著張居正取代高煒成為內閣閣員後,張居正的才能被大家漸漸認可,譚綸也開始下決心進內閣。徐階和高拱的大戰漸漸轉化為張居正和譚綸這對新人之間的戰鬥。本來張居正在能力和資源上都比譚綸好,當大家都以為譚綸比不過張居正的時候,一個意外發生了。張居正和老師徐階起了矛盾,徐階甚至於想讓別人取代張居正。張居正為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毅然和徐階決裂成為了新一派勢力的中堅力量。由於這派力量得到了隆慶皇帝的支援,所以張居正不但沒有被取代而且更加穩固了。徐階下臺後內閣首輔的位置理所當然的給了高拱,張居正無論是年紀還是資歷都不可能直接成為內閣首輔。高拱當上一把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拉自己的弟子譚綸進內閣和張居正抗衡。可是張居正的勢力已經越來越穩固,就算高拱和譚綸聯手也只不過和張居正打一個平手。
第二十二回 轉世天師二十二
就在高拱決心和張居正決一死戰的時候,譚綸卻主動提出提出戰鬥。譚綸之所以會這麼做,第一是因為他有自知之明,他覺得他和張居正能力差不多,但是張居正的運氣比自己好,所以他比不過張居正,這是天意是不能違背的。
第二是因為譚綸開始對自己的老師高拱失望。眼看著高拱這個原來正直無私的人,為了權力和地位也開始任人唯親後,譚綸擔心自己也變成這麼一個不講原則的人,所以他決定放棄權力鬥爭。
第三是因為譚綸不想因為自己和張居正的鬥爭波及到老百姓和下層官員。有鬥爭就需要有支持者,下面的官員就會分派系。一旦有了固有的模式,就會和當初的場景一樣。當年嚴嵩當政的時候,嚴嵩的人和徐階為代表的人涇渭分明,變成了兩個敵對的派系。凡是嚴嵩一黨要辦的事情,徐階的人一定反對,反過來也一樣徐階的人要做什麼嚴嵩的人也會盡力反對。後來演變成不管對錯不管老百姓的安危,只講派系不講道理,老百姓深受其害。譚綸和張居正當初之所以盡力幫裕王,目的就是為了從根子上徹底解決嚴嵩,不讓這種事情繼續下去。譚綸不想因為自己再次引起這種事情,所以譚綸決定退出戰鬥。
第四是因為秦泰的一封信。秦泰同時是張居正和譚綸的好友,秦泰不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