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一下手下人的忠誠度和實力。張居正不但要手下人能幹,也需要對張居正的忠誠。張居正利用這機會,好好看看幾個他關心的人怎麼應對的。反而是高拱有點覺得不自在,張居正雖然掌握了內閣的主導權,但是對高拱這個內閣首輔十分禮貌和尊重。這個殷士瞻仗著他和高拱年紀差不多大,同樣是隆慶皇帝在潛坻的老師,所以不太尊敬高拱這個內閣一把手。高拱本來就看不起殷士瞻,所以更加覺得殷士瞻是一個必須要除去的敗類。
“會揖”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朝廷禮儀,在大明朝的時候很常見。明朝的官場制度已經很完善了,內閣是最高行政衙門,下屬六部和各地地方衙門。但是內閣不是沒有約束的,至少在形式上有兩個可以制約他們的衙門。第一個是司禮監,他們的存在起到制約和監督內閣的作用。司禮監都是太監,太監是皇帝最相信最倚重的人,這已經不是一個秘密了。第二個衙門就是都察院。長官叫左都御史,下設十三道御史衙門。負責監督百官,當然也包括內閣了。都察院有兩個特權,第一個是“風聞奏事”。也就是說可以不經過調查,可以把民間或者小道訊息直接上報。要是查無實據的話,就算沒事了事,要是有事的話,這個官員就倒黴了。第二個權利是越級上報。官場有規矩,一層壓著一層,官員不可以越級上報的。例如縣裡的事情只能由知縣來處理,處理不好了也要由知縣上報上一級知府衙門處理。知縣歸知府管,知府歸布政使或者巡撫管,任免權在他們的上級手裡,吏部只能根據他們的上級決定他們的去留。所以這些官員的前途就在他們上級手裡,不得不和上級搞好關係。都察院下屬的御史和巡按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直接把問題上報到內閣,甚至於皇帝手上。並且有“言者無罪”這個免死金牌在,就連皇帝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所以御史們經常把挑戰權貴當做一件風光事情來做,甚至於敢於直接批評皇帝的小錯誤。不過他們也清楚,不能往死裡面得罪皇帝。像海瑞這種直接罵皇帝的人,簡直是在找死,不是他們都察院的辦事風格。為了防止都察院和內閣爆發大的矛盾,為了不給武將和皇帝看笑話,所以內閣想出了這個“會揖”的辦法。
都察院的品級不高,而且都是一些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所以相比之下內閣閣員們要把這些御史們年長。出於對內閣閣員們的尊重,出於對長輩的尊敬,這些年輕人要來主動拜訪內閣。為了遏制都察院的權力,為了讓這些官員廉潔自律,所以除了左都御史是正三品官員外,其他的御史都是正六品,巡按是正七品,各衙門的給事中也在六七品之間。這些人無論是在年紀上,還是地位上都不如內閣閣員,更有一些認識內閣閣員的弟子或者再傳弟子。本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原則,御史們來內閣拜訪內閣閣員,內閣閣員也聽取一下御史們的建議。因為要相互作揖,所以又叫“會揖”。後來成為了一個常規,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就是“會揖”日,御史們要來內閣拜會內閣閣員們。
第二十七回 蓮花之謎二十七
“宰相打架”事件地點就在內閣值班房,時間就是“會揖”日這一天。高拱作為內閣名義上的一把手,這一天必須在內閣等待御史們的到來。這不光是對御史們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把內部矛盾消化的好機會。免得在上朝的時候,給大家看笑話。高拱雖然不管事了,但是這種場面他必須到場。他要告訴大家,高拱還是內閣的內閣首輔,並沒有徹底認輸。因為內閣只有三個正式成員,所以接見御史們的也只有他們三個內閣閣員。其他的人員不是迴避就是各忙各的,會見的地方除了御史們只有他們三個內閣閣老。
御史們並不是和內閣閣員們一點關係也沒有,更多的人早就和這三個內閣閣員認識了。相比之下殷士瞻這個新來的,當然不如高拱和張居正了,所以沒有太多的人理會殷士瞻。不是他們不想和殷士瞻搞好關係,而是他們是御史不願意低聲下氣地求著殷士瞻這個新來的內閣閣員。
高拱不但是內閣首輔,更是隆慶皇帝的老師,所以御史們給足了高拱面子。御史們紛紛給高拱行禮,同時幾個高拱原來的學生也給高拱行了弟子禮。這就是當國子監祭酒的好處,所有曾經在高拱擔任國子監祭酒時候在國子監讀過書的人都可以算是高拱的學生。這些學生雖然不是高拱的正式弟子,但是叫高拱一聲老師或者先生,高拱不會拒絕。這些御史覺得自己有面子,高拱也覺得自己很威風。這就是殷士瞻一定要託當時還是裕王的隆慶皇帝幫忙讓自己進國子監的原因。這是殷士瞻最妒忌高拱的地方之一,要不是當初高拱阻攔的話,殷士瞻也算是這些人的老師,這些人也要給殷士瞻行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