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干將,為朱棣四處平亂。明成祖朱棣雖然對家人有點狠,但是也是一個重用人才的人,封張輔為國公,並讓張輔擔任後軍都督。這時候張家可牛了,左軍都督是張家老大,後軍都督是張家老二,兩個張家的親兄弟幾乎控制了大明近一半的軍隊。張家最風光的是土木堡戰役之前,最顯赫的時候張家有兩個國公五個侯爺,十多個勳爵,張家幾乎可以在大明橫著走。土木堡戰役之中張輔戰死了,張家在左軍都督府的勢力幾乎全部瓦解。由於正統皇帝被瓦剌人抓走了,景泰皇帝登基。這時候張家在京城的勢力反對景泰帝私下搶走他哥哥正統皇帝的皇帝寶座,而被景泰帝削權。直到正統皇帝放回來之後,在南宮重華宮忍辱偷生六年後復位,張家這才有了新的開始。不過這個時候張家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不但失去了對左軍都督府和後軍都督府的控制,而且連直系親屬都沒有幾個。他們主動要求幫皇帝鎮守海疆,從此他們張家出任右軍都督府的大都督,幫著皇帝把守山|東一帶。
說起前軍都督府的大都督,這個人的家世比朱能家的或者張本家的還要威風。在大明建國初期,文武官員之間的差距很大,不但不對等而且有很大的區別。這個區別不像後來的那樣,到秦泰時期,文官看不起武將,武將也不敢得罪文官。但是在開國初期的時候是文官不敢得罪武將,武將不把文官當同僚看。但是幾乎所有的武將都是有軍功在身的,相比之下文官就沒有什麼功勞了。除了丞相李善長治理後方有功之外,只有劉伯溫等少數幾個襄贊軍務有功之外,其他的文官幾乎沒有軍功。同一品級的文武官員就有了區別,文官不但地位比不上武將,而且明顯體力也不如武將。朱元璋又是一個窮苦人出身,看不起文人,更看不起沒有體質的男人,相對來說朱元璋喜歡個性耿直的武將。這樣一來導致武將處處壓著文官,文官對武將的粗魯行為敢怒不敢言。也只有李善長和劉伯溫等幾個少數幾個,敢管武將的事情。但是武將之中鋒芒最健的就是大元帥徐達和大將常遇春。徐達和常遇春都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要是沒有他們的衝鋒陷陣,就不會有大明的江山,朱元璋也當不上開國皇帝。徐達是大元帥,統領全國的軍馬,指揮大小戰役無數,幾乎是不敗將軍。常遇春是先鋒官,勇往直前不會退縮,每一次打仗都是捨生忘死。開國之初朱元璋就封他們為國公,後來又封他們異姓王,徐達為中山王,常遇春為開山王。他們不但是朱元璋的好兄弟、好手下,也都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常遇春是一員猛將,也是一個心直口快地老實人。為了得到常遇春的全力支援,朱元璋早早的將常遇春的女兒許配給自己的大兒子朱標。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正式的立兒子朱標為太子,常遇春就是太子妃的父親,就是將來皇帝的老丈人,未來皇帝的親外公。徐達的女兒也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後來搶了自己侄子晃我的明成祖朱棣。徐達也知道朱元璋表面上是對自己客客氣氣的,其實已經開始針對自己,所以徐達在私心和兄弟情義、君臣大道中,選擇了服從。為此朱元璋在徐達死後,不但沒有針對徐家,而且讓徐達的三個兒子當上了兩個國公一個侯爺。由於徐達從長期在軍隊掌權,所以在南|京軍隊裡徐家很有地位,徐家一直掌控著皇宮的安寧。靖難戰役打響後,徐家內部發生了分歧,徐達的大兒子和二兒子認為要擁護建文帝,三兒子卻偏幫於姐夫朱棣。三兒子瞞住大哥、二哥出賣情報給姐夫朱棣,大兒子和二兒子卻在拼死抵抗。朱棣佔領南|京城之後,本來想殺了徐達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的後人,可是被他的妻子徐皇后阻攔了。徐達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已經在抵抗朱棣大軍戰役之中前後戰死了,要是朱棣再殺了他們的後人的話,徐達就要斷後了。徐皇后為了孃家子侄,為了徐達這個有功之臣的後代,勸朱棣不要趕盡殺絕。朱棣也是為了儘快平定大家的不穩情緒,只好答應不殺徐家後人。徐家的後人也很爭氣,在朱棣表面上不理不睬,實際上暗中打壓下,依然成長起來。朱棣只好將前軍都督府的大都督職位還給徐家,但是實際上的兵權已經被朱棣拿走了一大半。所以說前軍都督府在五軍都督府之中力量最為薄弱。再加上這些年倭寇作亂,前軍都督府的精銳幾乎全部用光了。但是不管怎麼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前軍都督府的大都督,依然是江南最有實力的人。這就是秦泰要去找的一個重要人物,只要說服了這個大都督,還有太監們,秦泰就有了足夠的底氣和對方周旋。
第三十三回 再遇奇案三十三
當秦泰秘密來到南|京城,找到大功坊的時候,眼前的景象令秦泰為之一振。大功坊是開國初期朱元璋賞賜給大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