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都和張敬一樣,在一個叫崑山的地方做過官。
崑山是南直隸最大的一個兵營,早在北京城還在建造的時候,大明的首都就在南直隸南京城裡。崑山最為離南京最近的兵營,當時承擔著保護京都的責任。雖然後來京師北移,但是守衛南京城的重要任務依然健在。張敬曾經擔任過崑山兵營的監軍,又當過南京舊皇宮的鎮守副使,在這段時間裡,剛好就是這些官員在南直隸當官的時間。他們這麼多人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當過崑山地方的知縣或者知府,或者在崑山軍營兼任過什麼職務。其中一個雖然沒有在崑山當過官,也沒有在兵營任過職務,但是他去勞過軍,在兵營裡和張敬他們一起住過一段時間,也極有可能知道一些秘密。這麼說來,這些官員,還有張敬一定知道了一些什麼秘密,所以才會一起遇難。這麼說來,是有人在報復他們了?他們是屬於“仇殺”的範疇了嗎?秦泰不能確定偵破方向。
第十五回 借屍還魂十五
正在秦泰在研究張敬和這群已死官員之間的關係的時候,遠在北方的京城出事了。當然這件事情並不是鬧得滿城風雨,其實在事後知道知道這件事情結果的人也不是太多,知道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的人就更少了。簡單地說就一句話,將要進內宮司禮監任司禮監“行走”的張敬出事了。這件事情只限於內閣和內宮一些主要人員知道,當然事後內宮一些訊息靈通人士也知道了。
事情的起因是張敬這個御用監少監伺候當今皇帝嘉靖爺說起。御用監是內宮中一個相對要緊的衙門,管理**日常打掃和器物擺放的工作。就像現代的物業公司一樣,屬於後勤服務類工作。御用監和**其他衙門一樣,有一個總管太監,又叫大監。在大監之下有兩個地位相等的副手,一個是御用監“提調”,一個就是張敬這個御用監少監。兩個人都是大監的助手,也是分管御用監的兩個實權人物。所謂大監也就是總管,其實只是領了一個頭銜而已,平時並不管御用監日常事務。御用監“提調”主管御用監人員調配工作,少監管理事務分配工作。在大明**二十四衙門裡,御用監的地位在中上,手下的奴才不算多但是也不少。特別是御用監少監張敬已經搭好路子,不久之後馬上要去司禮監報道了。所以大家都開始巴結起這個未來**的紅人,就算是和張敬平起平坐的御用監提調也在張敬面前低三下四的。
張敬本來也是一個“老油條”,但是這些年已經有點過頭了。自從他七歲進宮後,在皇宮裡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什麼事情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沒有見識過。所以他做人不但小心翼翼,而且向來不和外人和自己人結怨。後來巴結上**的“老祖宗”呂芳後,當上了呂芳的小兒子,在呂芳和眾多師兄面前也是非常小心。他的轉變在於外放的這些年裡,他透過乾爹呂芳的關係,要到了一個去江南南直隸崑山軍營當監軍的差事。當崑山軍營當監軍級別不高,但是權力不小,也是**太監由一個小腳色向大人物邁進的必要步驟。邊關的監軍或許地位更高,或許油水更多,但是那裡不安全,隨時有可能發生戰亂。“老祖宗”呂芳對這個乾兒子張敬也算夠好的,不捨得張敬去送死,就安排他去南方戰事相對較少的崑山軍營當監軍。雖然南方也在鬧倭亂,但是崑山軍營屬於拱衛南京的獨立軍營,只要南京城沒事,他們就不用出兵。所以張敬在崑山軍營當監軍的幾年裡,根本就沒有什麼大事發生。也就是這幾年,張敬學會了“喝兵血”、剋扣軍餉、“佔空額”等手段,開始學會貪汙撈錢。當時大明對軍隊已經夠嚴了,士兵們吃不飽穿不暖,幾乎一個個餓著肚子當兵。當時有種奇怪的說法,說士兵和武夫們吃飽了喝足了就不好控制了,不是打架鬧事就是禍亂地方。所以文人當道的內閣想出了一個不是人的辦法,讓大明計程車兵長期處於半飢餓的狀態生存著,而且糧食和物資一個月發一次,絕對不給足。整個明朝天下里,沒有一支軍隊能夠拿到足額的糧餉,沒有一個士兵在服役期間吃飽過。
張敬作為崑山軍營的監軍,首要任務就是掌管後勤,也就是發放糧餉。按照當時的慣例,崑山軍營屬於南直隸的地方軍隊,他們的糧餉由南京兵部支付。大明的軍隊分為“原軍”,也就是現在的“中央軍”,直屬於皇帝管轄的;地方軍又叫“主軍”,屬於地方培養和訓練的,保障地方安全;“團練”又叫“客軍”,屬於應及時臨時抽調的外地軍隊。“原軍”作為皇帝的直屬軍隊,待遇相對好點,糧食是每個士兵一天四兩,軍餉一年發放十個月的定額。一天四兩糧食也可以讓士兵們一天吃一頓乾的,喝一頓稀的;“主軍”每個士兵一天按規定是二兩細糧二兩粗糧,軍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