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過同樣的贈予。那一次,為了支援義大利對這塊爭得面紅耳赤的地盤提出的領土要求,他曾向義大利索借200萬里拉,但未借得一文,使希特勒忿忿不平。在墨索里尼看來,今晚的贈予是某種訊號:這一次,某種報酬是少不了的。
自希特勒抵達義大利以來,這次講話才是有政治意義的第一個事件。墨索里尼讓國王出面當主人,自己退居幕後,把他的客人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讓他白天黑夜忙個不停。這安排是很聰明的,因為這便可避免進行嚴肅認真的討論。後來,裡賓特洛甫向齊亞諾遞交了一份建議結盟的條約草案。齊亞諾看了一眼,沒有吭聲。其實,墨索里尼的女婿已在日記中寫下了:“總理希望締結這個條約,我們一定要締結的,因為他有千條萬條理由不相信西方的民主。”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終於找機會提出了他最關心的問題——捷克斯洛伐克問題。墨索里尼幾乎毫不在乎地給希特勒這種印象:這個小小的國家對他無關緊要,他的注意力在他處。有了這個保證,希特勒過去所受到的真正和想象中的汙辱,都一概值得了,而他也覺得可放開手腳去完成下一步計劃了。
而在捷克,貝奈斯總統及捷克其他的領導人均抱有幻想,認為希特勒不敢冒險進攻捷克,因為他害怕這會觸發一場大戰。他若真的進攻,法國、英國難道不會想法子制住他嗎?但是,這三國卻無意當保護國。
“你只要看看地圖便知道。”不久前張伯倫在給他妹妹的信中寫道,“德國人若是有意要蹂躪捷克斯洛伐克,不管我們或法國作何努力,都不太可能解救它。。。。。。。。。。。所以,我們不打算幫助捷克斯洛伐克——她只會成為導致與德國開戰的藉口。這我們是不會幹的,除非我們有在適當的時間內能將它打得跪在地上求饒的前景。但是,我看不出有此前景。所以,我已放棄了向捷克斯洛伐克作出保證的想法,也不想向法國就其對捷克所承擔的義務一事作出保證。”
英國首相之三心二意,令法國領導人很是擔憂。他們雖然一再發表大膽的宣告,但是,目光銳利的觀察家們都相信,自萊茵蘭被佔領以來外交政策就一直跟著英國的屁股轉的法國,是不會很快去保衛捷克的。
希特勒猜透了這些人的心事,加上墨索里尼又默許他,將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他於是便令戈培爾加緊宣傳攻勢,反對這個倒黴的國家。由於有了“那一天”就快來臨的說法,蘇臺德地區的日耳曼人便加緊活動。這雖是謠傳,但由於5月19日和20日傳來希特勒的軍隊正在捷克邊境動員的驚人的訊息,它也變得可信了。訊息說,希特勒的11個步兵師和4個裝甲師正浩浩蕩蕩開赴波希米亞邊境,德國和奧地利的部隊已在西里西亞南部和奧地利北部擺好了進攻的架勢。
20日,星期五下午,貝奈斯召開內閣和最高國防委員會緊急會議。晚9時過後不久,在未與法國盟友磋商的情況下,捷克便下令“區域性動員”。星期六拂曉,捷軍便佔據了邊防要塞和蘇臺德地區。這樣,歐洲便出現了1914年以來未有過的熾熱化危機。一個小國採取主動反對一強國,並讓世人明白,在歐洲強權政治的遊戲中,捷克是不當馬前卒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這種做法,也迫使她的保護人英國和法國做她的後盾。
結果,法國總理達拉第便召見德國大使,並讓他看了放在辦公桌上的動員令。“在這份檔案上我籤不簽字。”他說,“閣下,這就要看你了。”
在柏林,英國大使漢德遜也向外長馮。裡賓特洛甫提出警告說,“法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承擔著一定的義務,若這些義務不可避免要完成,英國皇家政府也不保證,在形勢所迫下它不被捲入。”裡賓特洛甫認為英國是主要敵人,便將大怒降為憤憤然,矢口否認德軍威脅捷克邊境之說。假若英法兩國竟“瘋狂”到了武裝反對德國的地步,“那麼,我們將不得不再次殊死一戰。”
當晚,裡賓特洛甫便乘專機離開柏林,前往貝希斯特勒加登與希特勒磋商。希特勒也與他的外長一樣氣得七竅生煙,因為德國並未有針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任何一個較大型的軍事調動或集結。誰造的謠?謠可能是英法造的,也可能是捷克人造的,也可能是反希特勒集團造的——該集團包括自稱為金融魔術師的沙希特和德國情報頭子卡納里斯海軍上將。更有可能的是驚慌本身之使然。
西方的報紙散佈訊息說,是因為受到外國壓力元首才取消入侵的。這樣,它便犯了一個羞辱元首的錯誤。
希特勒並未走上軍事道路,所以談不上取消。但外國報紙的挑釁卻使希特勒真正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