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打斷了這個記者的話: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殖民地時期之前的香港是個荒島、是個漁村。成了英國殖民地後才“開埠也曾經有人以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殖民地已中斷,香港是個文化沙漠。但是一般印象和歷史事實完全就不
樣。
香港,包括新界、九龍半島、香港島及約二百六十個大大小小離岸的島嶼岩礁。在中國古代,越、楚、漢文化在秦漢時已與這個地區有交流。唐朝曾在今日的香港屯門設鎮駐軍,而宋朝在一二七七年曾在此建立最後的帝都。香港最早的書院建於宋代,是鄧符協在錦田建的力瀛書院。到了清代,由定居者設立的書院、書室計有四十多所。
所以香港始終都擁有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你們所說的殖民地文航。
蕭天的眼神在記者們的身上掃過,然後繼續說道:
“香港島在《穿鼻草約》後。被英人於一八四一年一月佔領,當時的大英欽奉全權公使大臣義律做了一件事:下撥安民。當時的香津島就已經有五千至七千居民。並不是個荒島。
還有一個更加荒謬的說法,香港在鴉片戰爭前只是個渣村。但我可以告訴你們,香港當時不只有一個渣村。而是有很多個村或定居點,如石排灣、黃泥涌、鶴嘴、柴灣、大潭、田灣,灣仔、大潭篤、掃杆埔、石澳、薄扶林等,而且都不是三家村,有些定居點已經是有相當規模的,譬如在石掛灣即現在的香港仔一帶約有二百幢房子,足以促使英人將該地改個他們熟悉的名字叫阿巴甸。
有一名美國傳教士發現赤柱有五百八十戶居民,分本地、客家、潮州三系,另有商戶一百四十五家。
香港島還有家艇民。烏上居民除捕魚為業者外,很多是務農的說不定還有植香樹及制香出口的手工業。更有已形成市集的鎮子和貿易港口如赤柱、管箕灣、石排灣。
這二切可以說明,英國人大肆宣揚的所謂殖民地前,香港不過是介。小小漁村,完全是在那裡顛倒黑白。在為自己的殖民統治臉上抹金,偏偏還有許多人相信了這樣的說法”記者席裡一片安靜,蕭天的表情嚴肅:
“以前常以“開埠,來說香港殖民地的開始,這個說法是用了殖民者的眼光來看香港的,其實在鴉片戰爭前。香港已經是中式的“埠。當時赤柱小石排灣、鴨利洲、銅鑼灣等地的廟宇,都藏有十八世紀的鐘鼎。顯示它們的建立已有一段日子。
英國人在一八四一年四月自己記載說,他們在石排灣發現一所學校。讓他們想起老家的村校。稍後的記載說該校校長除留了辮子外,神態舉止都像英國學校的校長,所以香港島在英國人來到前也有學校。一八四一年香港島共有九間私熟。
香港包括香港島在成為殖民地的那刻,文化上並不是從零開始,香港是帶著中華文化進入殖民地時期的。
我不得不承認,義律的《撥文》很有預示性,他說島上居民及華人將依照中國的法律和鄉規民約來管治,但不準使用酷刑。另外,義律宣佈香港為自由港。不久後,義律被調走,他的想法雖然沒有全部但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香港的現實。
英國在香港如同在牙買加、模里西斯用的是總督制。第一任港督甸乍及第二任港督戴維斯修改了義律的完全依中國法律來管治在港華人居民的承諾,但自此以後香港雖以英國法律治理,卻同時保留了當時的大清律例及鄉規民約。
殖民地的首任按察司即檢察長休姆說,香港華人最大的特權是公平享受英國法律這是香港式法治的開始。
其實並不是完全公平,華人判刑一般比歐人重,另外打藤鞭體罰的答刑一般也只及華人
所以香港從始至終,都始終保留著中華文化傳統,這一點是英國人絕對無法抹殺的!”
第四百四十七章 記者會 (下)
“讀就是香港,個始終擁有中國交化的香港!”“※
蕭天的話語平靜,但卻堅定不移:
“英國政府,的確為香港帶來某些殖民地性質的繁榮,但香港中國文化本身從來沒有改變過。而再看一貫標榜文明仲士的英國其對待香港本質又是如何?
香港華人出版需要擔保,限制工會活動,歧視華人尤其是沙田慘案,這樣**裸的屠殺,帶給香港是最可怕,最悲劇性的。”
現場沉默下來,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話裡,並沒有給英國人留下任何情面。
“那麼,民國政府在已經公佈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之後,還會採取進一步的手段嗎?”
蕭天緩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