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道友的這一番講話,分明是把京城裡面的書生理論,用到自己莊稼人的頭腦裡。僅僅一年之後,幾乎全中國的農民會在“實踐檢驗真理”這幾個字的慫恿下,公然講出大體同樣的話了。
不過,這時候鳳陽還不敢真的打“包產到戶”的主意,而以“分組責任制”為名,即使這樣,其將生產隊再加以分割的用心也是一目瞭然的,以當日情形論,這明顯是與人民公社理想背道而馳的行為。然而鳳陽此舉的危險還遠不止這些。當陳庭元向上級稟告這些想法的時候,實際上他治下的土地上,“包產到組”早已如火如荼,甚至在八個月前縣委會議的記錄上,全縣二千九百零五個生產隊中,已經有一千四百六十九個採取了類似的行動。只不過,這一切都是在戰戰兢兢的狀態下進行的。如今陳庭元的打算,是借“實踐檢驗”的招牌,將自己的越軌行為合法化。陳度元當日為縣委書記,官級相當於縣長,在舊時為七品,乃是官制中最低一品,所以有“七品芝麻官”之說。委員支道友則連七品也還夠不上。如陳、支這等小人物,當然無從洞悉北京中南海里面的風雲變幻,可是他們竟也知道接過“實踐檢驗真理”的宗旨,以維護自己的“責任制”。看來,這面大旗的招揚於全國,是無論如何也不可避免的。
責任制在中國,可能是持續時間最長而含義又變化最多的一個概念,五十年代曾由鄧子恢加以提倡,1962年中央政府制訂的人民公社條例中亦曾出現。到了八十年代,中國農村在經歷了一連串的酸甜苦辣和起伏跌宕之後,仍然是用這個概念來確定改革的程序。比如1992年鄧小平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好”的時候,其口吻與氣派,就如同毛澤東三十多年前講“人民公社好”一樣。只不過,中國文字的奧妙無窮,總是可以賦予同樣音形的詞以很不相同的意義。“責任制”即為其中最典型又最富戲劇色彩的一個。
1978年“責任制”的含義,在於擺脫政府組織的行政干預,而使生產隊獲得自主的權力。報紙頭版常以“反對瞎指揮”,或者“恢復生產隊的自主權”為題目。這一切均以“落實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的名義展開,換句話說,黨的方針不能允許自己去幹預生產隊的事務,後來對於生產隊種種指手畫腳的行為,只是一系列錯誤決策的結果。但在實際上,人民公社的制度,本來就不具有讓生產隊掌握自己命運的內容。依照這一制度,農村財產的佔有,分屬於公社、大隊和生產隊三級,而以生產隊為基本的經濟核算單位。叫做“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但是,既然權力為三級共有,其實際的力量自然就在最高一級手裡,因為中國的官制,下級官員的任免均由上級來決定,所以下級官員在實際運作之中,便沒有可能違反上級意志,偶有此種行為者,常常是早上直言抗命,晚上便被解職。所以在官場之反叛者中,有“把烏紗帽夾在胳肢窩下”的說法,意即要反對上級決定,自己先將頂戴烏紗除去,不用等待他人來奪。生產隊的所謂“基礎”,在條律中本就含糊不清,又有既成官制約束,自然從一開始便只能成為口頭上的承諾,實際上卻無從執行。到了七十年代後期,則連說也不願再說。那時,將生產隊權利全部交由大隊支配已成時尚,根據黨中央這時的計劃,至少要在五十萬個生產隊中迅速採取這一步驟,而現在所謂“責任制”的提出,恰是針對這樣一種局面,開始要求恢復生產隊的權利。很明顯,這種要求的實質也在於恢復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大夢誰先覺(11)
就大局來說,這一年中國人的思緒,大都不在人民公社上。毛澤東在自己的身後留下一個貧窮的鄉村,人們卻很難一下子明白,貧窮乃由制度所鑄。不過,在另外一方面,情況就大不一樣。幾十年意識形態的糾纏,造就了太多的含冤忍辱之人,這些人大都活在世上。他們包括,五十年代後期的右派;六十年代所謂“四不清”的人和被判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人;七十年代的“右傾翻案”分子。這些人連同他們受到株連的親人朋友同事上級部下,人數可達一億人。
那時候,喊冤的人群到處都是。中國人的心理還不是九十年代初期的這個樣子,說到“解放思想”,就是“下海”做買賣,就是到處牽線搭橋找專案,就是開闢第二、第三、第四職業,就是和發達國家比闊氣。那時候的人們,政治生命甚至比生理的生命還要重要,說到解放思想,還是想著意識形態方面的再生,想要“平反”,想要“恢復名譽”,只要組織上說一聲“你受委屈了”,他就會感動得淚眼相向,覺得十幾年的冤辱苦難終於有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