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羅斯諸地那些山西商人起碼也是住在城市裡的外商啊,現在這些鳥不拉屎的荒野連一棟好點的不漏風的房子都沒有,各個搞得跟土匪山寨一樣的木製城寨有什麼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只有等這些蠻荒之地進入農業社會,有了起碼的衣食住行條件才能大規模的承受帝國資本的洗禮了。
歐洲諸國林立的那種局面在帝國進入之後幾乎在幾年的時間內就變成了高效的大一統戰爭同時經行的諸國大戰。英法之間的戰爭也因為帝國的調停而成為終曲。英國國王獲得了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等地在內的整個不列顛群島的治權法權和稅權,同時還是法國境內、布列塔尼、諾曼底、安茹、普瓦圖、圖盧茲、曼恩、阿基坦、加斯科尼等等大片領地的領主,起碼超過了法國面積的一半。相互承認自然是不可能的,英國國王企圖把自己在法國的領地剝離出來併入英國的領土,這種做法自然不可能實現,法國想依靠對英國在法國境內領地的諸多領地的封建權來融合這些領地變其為直轄領地,自然英國也不可能放棄如此巨大的領土。最後還是說話算數的李辰基將英國國王的雙重身份理順了,在巴黎簽訂了一份和平條約。內容就是英國在法國的領土主權換取了大批來自帝國的軍火、貸款、技術、外交地位。而帝國則把這些土地及其上面附屬的封建權利義務一切作價20億龍元的貸款丟給了法國國王。只要法國國王能夠在未來的50年的時間還清這筆錢及其利息給出錢擺平英國的帝國銀行和政府,那麼法國自然就不流血的統一了。
英國的面積實際上也沒有損失多少,得到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的原因也是帝國的軍事支援分不開的。雖然這些新合併地區的人口只有法國領地的一半,但是更利於英王的集權和統治。法國這隻好吞下這份高利貸合同老老實實的當楊白勞了。實際上法國也沒吃虧,這筆錢雖然遠遠超過帝國給英國的一切,但是卻少於法國武力統一的成本。在帝國的備忘錄中實際上很明白,若不是李辰基的態度改變,英法兩國不在華夏帝國的軍火大集團的平衡戰術中仇恨越結越深,貴族和民眾的鮮血都要流乾,所有的財富和地產都要改姓華,還要簽上一屁股永生永世都還不清的債務。(未完待續。。)
287章 歐洲的大洗牌3
統治者不可能軟硬不吃,給了法王一個臺階下,自然可以體面的解決一切了。法國實際上還可以透過這種老老實實的償還貸款獲得國際信譽,在國際市場上融資和參與世界銀行的扶持專案投標等來搞牆內損失牆外補。李辰基的這一手打一個巴掌獎一個甜棗玩的眾多法國權貴生不如死。當然是互相掐架的生不如死,條款中明確規定,承擔這筆鉅額貸款份額越多的領主在未來的這些抵押品中瓜分的份額就越多,同樣的國際評級和信用就越高(理論上這些擁有土地所有權和立法權、軍權和行政權的領主都是可以發行主權債的主體,不過其數量就小了,以擁有馬賽這個大港口的普羅旺斯伯爵為例,發行的債總額就只有宗主德國國王發行王國級國債的1%,信用級別只跟債的風險掛鉤,跟規模沒關係。就像舊時空盧森堡的國債是三a但是沒有多少規模一樣。願意承擔責任和主動提前還款就是提高信用的最快辦法),自然地國際信用就高,貸款利息就低、期限就長、折扣就越優惠、貸款後的配套解決方案和貸後服務與管理就越有利。為了爭奪這20億的貸款配額,法國的封建主狗腦子都快打出來了。
在持續一個月的內部妥協分贓會議上,法王和香檳、布林瓦、蘭斯、第戎、奧爾良、波旁等地貴族們等一干人馬在會議室內外的明爭暗鬥、唇槍舌劍乃至上演全武行的事情就成了一段佳話,被帝國的媒體包裝成各大貴族為了愛國。主動積極承購國家統一公債,為了爭奪更多的債務和榮譽不惜大打出手。
至於後果自然是財大氣粗的英王這個名義上也屬於法國封建主的大貴族暗地裡支援一些邊緣的小貴族間接購買的國債數量超過了2000萬龍元的份額,成了最大的買家。(帝國為了快速收回一部分資金。把這20億的對法國的債權玩了一個證券化,變成由法國政府承擔的統一國債,拿到阿姆斯特丹的歐洲債券交易中心上市套現。法國因為長期在境內和英國經行拉鋸戰,民盡財窮的諸多貴族實在拿不出錢來買統一公債,1%的份額已經可以算是第一大債權人了。購買的人是債權人?債務人是誰?當然是法國的那些還清貸款就能拿到土地的權貴了。這批20億的公債實際上分五十年償還給帝國政府,帝國政府就能歸還這些抵押物,但是在這50年內。這大片的法國土地都是在帝國的託管下的。帝國再怎麼也不可撂荒這些上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