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小說:徐霞客遊記 作者:這就是結局

霄漢,嶂右有巖外覆,飛泉落其前。由右復攀躋崖石,幾造嶂頂,為削石所阻。其側石隙一縷,草木緣附,可以著足,遂隨之下。崖間多修藤垂蔓,各採而攜之。當石削不受樹,樹盡不受履處,輒垂藤下。如是西越石岡者五重,降升不止數里,始下臨絕澗,即小龍湫上游也。其澗發源雁頂之東南,右即鐵板,左即屏霞,二嶂中墜為絕壑,重崖虧蔽,上下無徑,非懸綆不能飛度也。入澗,踐石隨流,東行裡許,大石橫踞澗中,水不能越,穴石下搗,兩旁峭壁皆鬥立,行者路絕。乃縛木為梯升崖端,復縋zhuì用繩向下吊入前澗下流,則橫石之下,穹然中空,可樹十丈旗。水從石後建瓴下注,匯潭漾碧,翛xiāo然無拘無束的樣子沁人。左右兩崖,俱有洞高峙。由此而前,即龍湫下墜處也。餘兩次索劍泉,寺僧輒雲:“在龍湫上,人力鮮達。”今仍杳然,知淪沒已久。欲從此橫下兩峰,遂可由仙橋達石室,乃斫木縛梯,盤絕峴者數四,俯視獨秀、雙鸞諸峰,近在屐底。既逼仙橋,隔崖中斷,日已西,疲甚,乃返覓前轍,復經屏霞側石室返寺,攜囊過淨名,投宿靈峰。

初七日溯寺前溪,觀南碧霄岡,軒爽高闊開朗無他奇。又三里,西轉,望真濟寺在溪北塢中。是溪西由斷崖破峽而來,峽南峰為“五馬朝天”,崢嶸尤甚。兩旁逼仄石蹊,內無居民,棘茅塞路。行裡許,甚艱,不可窮歷。北過真濟寺,寺僻居北谷,遊屐旅遊者足跡不到。寺右溯小溪三里,登馬家山嶺,路甚峻。登巔,望雁頂稜簇如蓮花狀,北瞰南閤,已在屐底。飛舄而下即飛奔而下,舄音xì鞋的通稱。四里餘,得新庵,弛擔於中,溯南閤溪,探宕陰諸勝。南閤溪發源雁山西北之箬ruò嫋嶺,去此三十餘里,與永嘉分界。由嶺而南,可通芙蓉,入樂清;由嶺而西,走楓林,則入甌郡道也。溪南即雁山之陰,山勢崇拓,竹木蓊茸,不露南面嶻嵲態。溪北大山,自箬嫋迤邐而來,皆層崖怪峰,變換闔闢,與雲霧爭幻,至閤而止。又一山北之溪,自北閤來會,俱東下石門潭。門內平疇千畝,居人皆以石門為戶牖窗,此閤所由名,而南北則分以溪也。南閤有章恭毅宅,西入有石佛洞、散水巖、洞仙岩諸勝。北閤有白巖寺舊址,更西有王子晉仙橋為尤奇。餘冒雨窮南閤,先經恭毅宅,聚族甚盛。溯溪五里,過犁頭庵,南即石佛洞,以路蕪不能入。西十里至莊塢,夾溪居民皆葉姓。散水巖在北塢中,石崖橫亙,飛瀑懸流,巖左登嶺有小庵。時暮雨,土人留宿莊塢,具言洞仙院之勝。

初八日雨未止。西溯溪行三里,山澗愈幽。隨溪轉而北,又二里,隔溪小徑破雲磴而入。東渡溪從之,忽峰迴溪轉,深入谷中,則煙巒歷亂。峰從莊塢之後連亙至此,又開一隙,現此瑰異。執土人問之,曰:“此小纂厝cuǎncuò擺設也,洞仙尚在其外大溪上流。”復出而渡溪,裡許。有溪自東來入,即洞仙塢溪矣。渡大溪,溯小溪東上,其中峰巒茅舍,與前無異。洞仙即在其內崖,倚峰北向,層篁huáng竹林翳之。乃破莽躋石隙而入,初甚隘,最上漸寬。仍南出莊塢,東還犁頭庵,終不得石佛洞道。遂出過南閤,訪子晉仙橋,在北閤底尚二十里。念仲昭在新庵甚近,還晤庵中。日已晡,竟不及為北閤遊,東趨大荊而歸。

遊五臺山日記

五臺山又省稱台山,位於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隅。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臺,故稱五臺。東臺稱望海峰,南臺為錦繡峰,西臺為掛月峰,北臺稱葉鬥峰,中臺即翠巖峰。五座山峰環抱,繞周達250公里。該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內有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歷史和藝術價值甚高。

五臺山可遊之處甚多,而記中則主要記錄了作者遊南臺(錦繡峰)、西臺(掛月峰)、中臺(翠谷峰)、北臺(葉鬥峰)等山峰的經歷,而獨不見東臺。

記中對幾座山峰的不同之處皆有描繪,且對各峰走勢、林木、水溪也有記錄。因為此山的特殊文化意蘊,遊記對寺廟建築的關注尤其突出,特別對萬佛閣的描繪更是細緻且倍加讚賞。寫景狀物極盡妍態,讀之令人稱快嘆奇。

癸酉(1633年)七月二十八日出都即今北京為五臺遊。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關。山自唐縣來,至唐河始密,至黃葵漸開,勢不甚穹窿矣。從阜平西南過石樑,西北諸峰復嵱嵷yǒngsǒng上下眾多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來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轉,山峽漸束。又七里,飯於太子鋪。北行十五里,溪聲忽至。回顧右崖,石壁數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從溢者,今天旱無瀑,瀑痕猶在削坳間。離澗二三尺,泉從坳間細孔氾濫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