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徐霞客遊記 作者:這就是結局

,面積約154平方公里。黃山風景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最著名。徐霞客在此日記中對黃山松及雲海推崇備至。

此記是徐霞客初遊黃山時所作。黃山是他遊白嶽山後所遊覽的又一名山。該記頗為詳細地記敘了黃山的幾大旅遊資源和景色特點,如黃山溫泉、黃山松等。同時也記錄了一路遊程的艱險,如踏雪尋徑、鑿冰開路等。對天都、蓮花二峰也有側面描繪,對石筍矼、天平矼等勝景讚頌備至。

該記頗能顯示徐霞客寫景狀物的功夫,用詞遣句都很精當巧妙,其章法開合得度、鬆緊適中,對雪光山色的渲染也使具體各景相得益彰。該記可以看作是對黃山勝景的總體描繪,有此基礎,他的第二篇黃山日記便會有更多的餘地來細述黃山天都、蓮花二峰以及黃山霧海。

初二日自白嶽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橋。渡大溪,循別溪,依山北行。十里,兩山峭逼如門,溪為之束。越而下,平疇頗廣。二十里,為豬坑。由小路登虎嶺,路甚峻。十里,至嶺。五里,越其麓。北望黃山諸峰,片片可掇duō拾取。又三里,為古樓坳。溪甚闊,水漲無樑,木片彌滿布一溪,涉之甚難。二里,宿高橋。

初三日隨樵者行,久之,越嶺二重。下而覆上,又越一重。兩嶺俱峻,曰雙嶺。共十五里,過江村。二十里,抵湯口,香溪、溫泉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漸上,雪且沒趾。五里,抵祥符寺。湯泉即黃山溫泉,又名硃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湯池。池前臨溪,後倚壁,三面石甃,上環石如橋。湯深三尺,時凝寒未解,麵湯氣鬱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氣本香冽。黃貞父謂其不及盤山,以湯口、焦村孔道,浴者太雜遝tà即雜亂出。浴畢,返寺。僧揮印引登蓮花庵,躡雪循澗以上。澗水三轉,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龍潭;再上而停涵石間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藥臼”,曰“藥銚”diào即小鐵鍋。宛轉隨溪,群峰環聳,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爐及鐘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為。遂返寺宿。

初四日兀wù坐枯坐聽雪溜竟日。

初五日雲氣甚惡,餘強臥至午起。揮印言慈光寺頗近,令其徒引。過湯地,仰見一崖,中懸鳥道,兩旁泉瀉如練。餘即從此攀躋上,泉光雲氣,撩繞衣裾。已轉而右,則茅庵上下,磬韻香菸,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舊名珠砂庵。比丘為餘言:“山頂諸靜室,徑為雪封者兩月。今早遣人送糧,山半雪沒腰而返。”餘興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臥。

初六日天色甚朗。覓導者各攜筇qióng手杖上山,過慈光寺。從左上,石峰環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蔬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天都獨巍然上挺。數里,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雪成冰,堅滑不容著趾。餘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後趾。從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岡,則蓮花、雲門諸峰,爭奇競秀,若為天都擁衛者。由此而入,絕峴yǎn大小成兩截的山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髲,盤根虯幹,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間,冉冉慢慢地僧一群從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後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已而從天都峰側攀而上,透峰罅而下,東轉即蓮花洞路也。餘急於光明頂、石筍矼gāng又作“槓”,即石橋之勝,遂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次,至天門。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十丈,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其內積雪更深,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由矼而下,即所謂後海也。蓋平天矼陽為前海,陰為後海,乃極高處,四面皆峻塢,此獨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蓮花二峰最峻,其陽屬徽之歙shè地名,其陰屬寧之太平。

餘至平天矼,慾望光明頂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xiāo變虛,即肚子很餓,遂入矼後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主僧曰智空,見客色飢,先以粥餉。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謂餘曰:“公有餘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後中食,則今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餘如言登頂,則天都、蓮花並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繞於後,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頂前一石,伏而復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松盤蓋。餘側身攀踞其上,而潯陽踞大頂相對,各誇勝絕。

下入庵,黃粱已熟。飯後,北向過一嶺,躑躅菁莽中,入一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