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部分(2 / 2)

,實能脫其塵蹊。故雖非文章之正軌,附存其目,以見一代風尚之所在焉。

△《碧山樂府》·五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明王九思撰。九思有《渼陂集》,已著錄。此其所作雜曲小令也。自宋趙彥肅以句字配協律呂,遂有曲譜。至元代如驟雨打新荷之類,則愈出愈新。不拘字數,填以工尺。俗傳僅知有正宮、越調為南北曲之分,而相帶、相犯之妙,填詞家又不知度曲四聲別有去作平,上作平之例。故論其體格,於文章為最下,而入格乃復至難。九思酷好音律,嘗傾貲購樂工,學琵琶,得其神解。是編所錄,大半依絃索越調而帶犯之,合拍頗善。又明人小令多以豔麗擅長,九思獨敘事抒情。

宛轉妥協,不失元人遺意。其於填曲之四聲,雜以帶字,不失尺寸。有謂聲音文字兼擅其勝。然以士大夫而殫力於此,與伶官歌妓較短長,雖窮極窈眇,是亦不可以已乎。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楊朝英撰。朝英自稱青城人。始末未詳。是集前五卷為小令,後三卷為套數。凡當時士大夫所撰及院本之佳者皆選錄之,亦技藝之一種。中多殘闕,蓋傳寫所脫也。

△《詞品》·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元涵虛子撰,不詳名氏。評論有元一代北曲,人各擬以品目,略如敖陶孫之《詩評》。臧懋循《元人百種曲》嘗列之卷首。此本載曹溶《學海類編》中。殆即從《百種曲》中鈔出,借其名以備數者也。

△《雍熙樂府》·十三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舊本題海西廣氏編。不著姓名。其凡例謂聲音各應宮律,原分一十七調。今所傳者一十有二,蓋闕其五。今考十二調,一曰黃鐘,二曰正宮,三曰大石,四曰小石,五曰仙呂,六曰中呂,七曰南宮,八曰雙調,九曰越調,十曰商調,十一曰商角,十二曰般涉。其商角及般涉二調,則有其目而無其詞,蓋闕佚也。明李元玉《北調廣正譜》,訂正諸調,頗為綜核。雖所摭較此書多道宮、高平、揭指、宮調、角調五類。而揭指及宮、角二調,則亦有其目而無其詞。其全具者,才十四調。核其體例,實皆原本是書。其間每調詞曲,有名同而實異者,有句字不拘可以增損者,亦皆因是書而推廣之耳。

△《度曲須知》·二卷、《絃索辨訛》·三卷(內府藏本)

明沈寵綏撰。寵綏字君徵,吳江人。以度曲家沿流忘初,往往聲乖於字,調乖於義。因作此書以釐正音調。凡分二十六目,剖晰頗詳。其《絃索辨訛》,則載《西廂》二卷,《雜曲》一卷。各加標記,以明北曲字音之殊。蓋亦《九宮譜》之流亞也。

△《瓊林雅韻》·(無卷數,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寧王權編。權有《漢唐秘史》,已著錄。是書凡分十九韻,大抵襲周德清《中原音韻》體例。一穹、窿,二邦、昌,三詩、詞,四丕、基,五車、書,六泰、階,七仁、恩,八安、閒,九《角耑》、鸞,十乾、元,十一蕭、韶,十二珂、和,十三嘉、華,十四硨、《石邪》,十五清、寧,十六週、流,十七金、琛,十八潭、嚴,十九慊、謙。與《中原音韻》十九韻大略相似,特異其名耳。惟《中原音韻》第十韻標曰先、天,而此書第十韻則標曰乾、元,遂取元韻之半入於一先。

又是書每韻皆取平聲二字以括三聲,而第六韻泰階泰字則兼用去聲。是自亂其例。

至雲北方無入聲,以入聲附平、上、去三聲之後,與《中原音韻》體例全合,而亦微有不同。如第四韻曰丕、基,其後附“悔”字,謂去聲作上聲,而《中原音韻》第四韻後不載此條。考“悔”字作上聲,其在紙韻,則有“詩不我以,其後也悔”可證。其在慶韻,則有陸機《凌霄賦》“悔”與“旅”為韻可證。周德清於此條似乎失收。然曲韻自用方音,不能據古韻為增減。權之所補,亦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南曲入聲客問》·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毛先舒撰。先舒有《聲韻叢說》,已著錄。初,先舒撰《南曲正韻》一書,凡入聲俱單押,不雜平、上、去三聲。復著此卷,謂南曲入聲俱可作平、上、去押。設為客問,以達其說。

──右“詞曲類”南北曲之屬八部,三十五卷,內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全書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書末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