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這時候,趙桓的態度十分曖昧,事情過了三天,他沒有表露任何的態度,便是朝議之時,也是無動於衷,既不支援,也沒有明確的反對。
程江毫髮無損,雖然被無數人抨擊,卻仍然是他的太子舍人,甚至是朝議之後,趙桓突然叫過新任吏部尚書,向他徵詢:“程江以疏忽職守戴罪請辭,大人認同嗎?”
認同不認同,反倒問起別人了。可是傻子都知道,太子這是告訴大家,他不認同,程江無罪!
爭端到了這裡,遠遠沒有結束,程江的奏疏雖然沒有起到效果,可是也告訴了許多人,談論議和是沒有罪的,太子不會見怪。接著,第二個跳出來的是李邦彥。
李邦彥遞上了奏疏,這老辣的權臣手段明顯更加高明,奏疏中並沒有論及到任何戰和的問題,而是說,老臣聽說太祖皇帝在的時候,曾與契丹人交戰,糜費國庫鉅萬,卻難以取勝,結果不得不與契丹人議和,稱為兄弟,自此,宋遼雖時有交惡,卻多是相安無事,這樣的情況已經有百年之久了。老臣近來讀了許多書,書中都說,那些喜好彰顯武力的君主,就算是在戰爭中獲得了勝利,最後也往往糜空了國庫,使得人民變得困苦,民生維艱,天下的百姓都變得窮困潦倒,國家雖然擴大了疆土,結果卻得不償失。因此,老臣不由發出感慨,好戰者,必亡也。而今天下在陛下的治理下,人民殷富,安居樂業,這使老臣很是憂心,若是有好大喜功的人,不去珍惜現在的太平,而去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豐功偉績,太平還能夠維持嗎?百姓還能夠安居樂業多久?
夠狠!
這份奏疏可以算是指桑罵槐的典範了,以一種憂國憂民的口吻,處處針對當下主戰主和的爭議,冠冕堂皇,直接將主戰的臣子暗喻為好大喜功不體恤民間疾苦的人,從而襯托自己的憂國憂民。
李邦彥的上疏,算是真正拉開了主戰主和爭端的序幕,一連數日,朝廷連日朝議,都花費在這些口水之爭上,先是主戰派一面倒的斥責程江、李邦彥,接著是一部分臣子突然以主和派的面目出現,到了第三天,主和派居然人數越來越多,甚至連刑部尚書這樣的大佬居然也加入其中。
楊真乏力了,他的頭髮不知生出了多少霜華,整個人幾日之間便蒼老了十歲,以他的智慧,當然明白,議和派會讓兩個小小的東宮舍人扭轉成為足以與主戰派分庭抗禮的聲勢,無非是在他們的背後,站著監國的太子,而太子,雖然表面上沒有作出選擇,其實所有人都知道,太子一心是要議和了。
又是一日毫無意義的口舌之爭之後,楊真微顫顫地從殿中走出來,整個人顯得無比的孤獨。
“楊大人。”周正見他走得急,心中一動,立即快步追上來,道:“楊大人留步。”
第872章 回京收拾局面
聽到在身後面叫喚,楊真停住腳,等周正追上來,偶爾也會有一些官員路過,見了楊真與祈國公有話說,也覺得見怪不怪,有的會和楊真打聲招呼,有的卻是冷著臉,徑直出宮。
周正追上來,雙眉緊鎖,與楊真邊走邊寒暄,一直出了宮,直到周遭沒有了行人,周正才道:“大人,只怕要出大事了。”
楊真道:“國公何必危言聳聽?”
周正吁了口氣,道:“現在議和的倡議聲勢這麼大,為什麼?還不是太子心中支援議和?莫說是太子,就是這官司打到泉州去,打到陛下那裡,多半陛下也不會力排眾議與女真人決一死戰的。可是一旦議和,必然影響軍心民氣,給了女真人藉機步步緊逼的機會,這般下去,待女真人慾壑難填之時,而我大宋已經國庫耗之一空,那就是覆亡的時候了。”
楊真沉默著,並不發表意見,猶豫再三,才鄭重其事地道:“戰可勝,和必亡。誰主和,天下人人得而誅之。”
周正知道楊真的秉性,這位老頑固一旦激起了性子,便會什麼都不顧,和沈傲倒是有些相像,周正苦笑道:“可是太子……”
楊真目光幽幽,眺望遠方的霞雲,負著手道:“平西王絕不會容許有人媾和,便是太子也不成。”
周正若有所思,沉吟道:“太子素來與平西王不睦,如今監國……”
楊真打斷周正道:“放心,平西王比你我聰明,這些跳樑小醜……老夫倒是要看看,待平西王回了京,他們怎麼說?”楊真頓了一下,憂心忡忡地道:“朝中爭議了這麼久,各部各司都沒有心思安撫百姓,現在流言四起,再這樣下去,便是摒棄了議和,只怕……”
周正與楊真相視苦笑,這時候衛郡公石英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