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邊,從隱殺開頭到現在的所有回憶轟然而來,曾經地美好與單純,曾經的懵懂純真,一切就像是泛黃畫卷一樣的展開,我們從其中或許可以看到自己的過去。我就是想寫一個這樣的感動,我覺得這其實是一個很積極的主題。
從第六卷結尾就開始提心吊膽,寫得戰戰兢兢,我寫YY文的,我靠這個賺錢吃飯,我知道這個情節寫砸了將會把這本書打入谷底,就算不砸也絕對夠嗆,我考慮很久。或許有地人就會罵,你他媽在起點寫文地玩什麼狗屁內涵,要賺錢就規規矩矩地給我爽下去,否則就只有撲街。但沒辦法,我早就說過我是不安分的人,總是想要表達一些東西。
就算在起點,我也想試試。
所以,一百七十萬字,就為了這一章。起承轉合,這裡是轉。
曾經跟人討論一篇文章為什麼會爛尾,按照YY文地模式來說吧,在我看來YY文完全就是糖葫蘆的曲線模式,隱殺的前六卷就可以說明問題,出現敵人,打倒他,出現敵人,打倒他,平穩、高潮、平穩、高潮、平穩、高潮,中間包含扮豬吃老虎啊等等等等的橋段,但模式說起來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看的是網文,不斷高潮也就可以了,但是這樣造成一本書難以結尾的問題,就是,每一個糖葫蘆都是一樣,你在任何地方拿掉一個都沒問題,任何地方斷掉……不,任何地方都沒辦法斷,因為斷了,之前的一切就都沒有意義,於是,作者寫得疲勞了,讀者也看到疲勞的時候,結束,爛尾。
為什麼教科書說一篇文章要起承轉合,有些話雖然老,但是也是有道理的,也就是,眾多糖葫蘆組成的小曲線也得在整體上有一個大的弧線,文章才能成為整體,分清首尾,至少我是這樣認為。
隱殺在寫的時候,有人說過,既然是隱殺這個名字,主角就必須從頭隱到尾,我說既然是隱殺,就必然有不隱的一天,也只有他從隱的狀態轉出來時,才帶出最高潮。一部分人表示無法理解。我當時覺得。原來網文。已經在開始改變人們的閱讀概念了。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話是我常常看見一些人如此指責一部分書:你這本書既然要寫這種那種的情節,為什麼一開始不說清楚。
所以還是寫了,隱殺的訂閱其實一直還算平穩,就算停更,也沒降很多,當然遺憾的是就算爆發也沒什麼升地。基本無大地波動,家明和靈靜分手地那段情節出來後,24小時訂閱降了五分之一左右,我知道《我如朝露降人間》這一節出來肯定也有掉,有些讀者會走。但無論如何,我很開心,想要寫的東西終於寫出來了的激動感覺。
我不是不知道怎麼YY。如果全都是為了賺錢,我也可以完全按照前六卷再寫六卷,大學啊,社會啊什麼的,但如果這樣寫,隱殺這本書對於我,毫無意義,對於大家也毫無意義。
說一本對隱殺影響很大的書,路遙的《平凡地世界》。目前能讓我反覆看的,就只有村上春樹的書加上這本。《平凡的世界》我大概來回看過不下三十遍吧,喜歡曉霞和少平的愛情,有的時候我回頭翻,尋找屬於他們的情節,曾經一度感慨,哇。真是太少了。能不能讓我看多一點屬於他們地故事呢。於是寫隱殺的時候,我希望滿足自己的這個願望。堆砌了大量的生活劇情,家明和靈靜和沙沙,我希望隱殺如果在某些讀者眼中認為值得多看幾遍的話,到了大結局的時候,結合他們的初識、他們在懵懂歲月的友情,到慢慢長大時孕育的愛情,到他們黯然分手,然後到他們都長大了,再重逢,會讓人覺得,很感慨,很滿足。
說說未來。
有人說隱殺可以結束在這裡,是殘缺地經典,說按照作者的構思來說已經沒東西可寫了,呵,怎麼可能,我接受過的結尾教育都不是這樣的。從確定了這個轉折的情節之後,我開始構思之後的感覺,想象幾年之後大家都長大了,一如我們也在這個城市裡長大了,帶著曾經的回憶進行著自己地生活。你每一天每一天地走在城市的街頭,天空下起雨,車輛駛過,它開著車燈,咖啡廳裡飄出來怡人而繾綣地香氣,路燈筆直,有著明亮櫥窗的禮品店裡,開啟的音樂盒裡,白雪公主安謐地旋轉,你撐著傘,忽然看見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女孩子站在前方看著你,然後……你認出了她,感到驚喜,更多的是回憶中那難以言語的繾綣,曾經的孩子啊、戀情啊,在這座冰冷的鋼鐵森林裡……
怎麼沒有人覺得這是很棒的感覺嗎?沒有人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情節嗎?你還覺得,當他們承載了這麼多很棒很棒很棒的回憶之後,已經沒有可以書寫的東西了嗎?
每次想到家明與靈靜的相逢,我都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