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從天時地利人和來考慮,秦慕白都是極為適合的少壯派軍神候遠人。
此時,秦慕白也算明白了,為什麼他離開了百騎一兩年之久,百騎使依舊沒有正式任命給旁人,而由他掛著檢校百騎使這個“榮譽校長”的頭銜。
這次不經意的回來走走看看,他感受到了以前留在百騎也沒有感受過的熱情與崇拜。所有人對待他,都如同是一個對待偶像的狂熱又敬畏的態度。
人不在百騎,卻將精神留在了百騎。這一點,顯然是李君羨、程懷弼和尉遲寶雲都無法取代的。他們這些實際領導人就算吃醋,也只能服氣。
在百騎營地裡廝混了一陣,享受過了百騎將士們的熱情款待之後,秦慕白酒醉半燻的離開了這裡,準備回家倒頭大睡。程懷弼與他的私交最厚,於是帶著幾個鐵竿心腹百騎將士,一路送他出來。
二人且走且聊,秦慕白也從他嘴裡知道了許多很難在外面打聽到的訊息。比如,當初朝廷商議蘭州諸項事宜時,誰力主支援,誰力主反對。還有,秦慕白最關心的兩個人的動向。
其一,當然是吳王李恪。早在年初,朝鮮半島上便不是太安寧。此時的朝鮮半島上,呈三國鼎力之勢。分明是最強大的高句麗,古老的王國百濟以及新興的王國新羅。百濟素與近鄰的新羅不合,又忌憚新羅日漸強大,於是聯合強大的高句麗一起對付新羅。新羅支撐不住派人向大唐求援。由於此時大唐將大部分的精力與財力都投向了西線與吐蕃的糾纏之中,於是暫時拒絕了出兵干預。
這時,原本潛伏多時一心不問朝政的李恪,突然跳了出來,主動請命要前往朝鮮半島,代表大唐調解與斡旋那裡的緊張局勢。
從來沒有人懷疑李恪的能力,由他出面,也比任何大臣和將軍擔任使臣都具有代表意義與威懾力。經過詳細的商談與考慮,最終李世民同意了李恪所請。讓他帶著僅僅一百多人的大唐使團,去往了萬里之遙的朝鮮半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