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眉頭輕然一跳,默許的點了點頭。
李靖的這句話,可謂是一針見血,刺到了李世民的心中去。
早年與突厥汗國對戰之時,他李世民剛剛登基。當時,他這個弒兄殺弟逼父、登基並不十分光彩的皇帝,對內要收買人心鞏固帝位清除隱太子黨羽;對外,要對抗強大的突厥鐵騎,可謂夙興夜寐殫精竭慮。
但這些,實際上都只是外部的困難,只要努力,終能解決。而且這些困難全部加起來,也比不上如今朝堂內部的隱患。
這個隱患,就是關乎大唐未來的——儲君之爭。
而且這個隱患,不是說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太子案發被廢之後,東宮一直空缺。連李世民自己也無法決斷,到底是讓誰在將來接手他的江山——說得更清楚一點,將來,大唐將按照什麼樣的路線走下去,由哪一個政團來決定大唐的命運?!
是繼續開拓進取、怒放大唐的榮耀;還是穩妥守成、延續貞觀之遺風?——單從字面上來取捨,毫無疑問應該是選擇前者。但是,前者的難度卻是後者的百倍不止。
更重要的是,現在李世民的眼界之中,還沒有這樣的繼承者、沒有這樣的輔助政團!
歸根到底,在李世民的內心深處,西域大計的展開,並非只是為了制霸疆土或是圖求絲路上的商業利潤這麼簡單。否則,付出如此沉重的戰爭代價,根本就不划算。李世民,出於一位帝王的心術,他清楚的意識到如今朝堂之上文官集團已經完全執掌喉舌,權傾朝野。自己在位還算尚好。自己一但殯天將江山交給兒子,那麼這個完全一邊倒的朝堂,誰能駕馭?
到時候,究竟是自己的兒子做皇帝,還是那幫文臣在做皇帝?
西域大計的展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提拔軍方在朝中的實力,以期望達到一個文武平衡相互鉗制,以方便將來他的繼任者能夠靈活駕馭。
這個出發點本來無錯,歷來君王也一概如此,也有許多人意識到了皇帝的這個用心。
只不過,現在出現了李世民預料之外的事態——與吐蕃一戰如果繼續打下去,那麼今後的若干年裡大唐可能都離不開戰爭。且不說與吐蕃一戰打多久,就算像當年一樣生擒了吐蕃的贊普棄宗弄贊,由於地理天候等等諸多原因,想要徹底平定高原,也遠比當年收拾草原更難。
更何況,這才過多久,剛剛平定的草原又叛亂了?
再有一層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不得不考慮的。吐蕃本也是一個強國,他的四周有不少臣屬的番邦小國與軍事盟國。也就是說,發動對吐蕃的最後決戰的同時,也就是發動了對天竺、南沼、西突厥等等諸多國家的戰爭!
此戰一開,大唐今後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之內,都必定是以戰爭為主題!
這樣的戰爭,大唐真的打得起嗎?如果打,他李世民有生之年能看到這場戰爭的結局嗎?
就算最後打贏了,用空虛的國庫、凋敝的民生、無數的屍體與鮮血換來一片荒蠻貧瘠的高原,又真的划算嗎?
……
這已經不是一場戰爭那麼簡單。在李世民看來,這將決定大唐的命運,決定大唐未來百年的格局與走向。也就直接關係到,他該選擇什麼樣的國策,選擇什麼樣的路線讓自己的子孫去走,選擇什麼樣的政團來輔佐他的接班人!
這遠比當年,他下定決心與突厥一戰要困難得多。因為當時,大唐與突厥之間的矛盾是尖銳而簡單的,不能不解決,但也好解決。而當時的李世民才三十而立,根本不用急於考慮繼位者的事情!剛剛當上皇帝的他,正雄心勃勃想做一番大事業來說服子民鞏固帝位——然後他做到的。
但現在,年近半百李世民是在決定自己以後看不到的事情,如何能不彷徨和猶豫?
……
這樣的事情,李世民也就只能與退隱了的李靖商量,都不敢與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人來說。因為他們,也是各懷心思當局者迷。
李靖分明感覺到了壓抑與沉重。皇帝陛下身上,挑著一副無形的萬斤重擔,比之當年要與突厥作戰之時,還要痛苦與煎熬。難怪,他反覆說要御駕親征,那並非是信不過自己的臣子將軍,而是皇帝陛下,想要親眼見證再來決斷這一切。
“藥師,你為何沉默不言?”李世民濃眉微皺,徐徐道,“朕,一向引藥師為知己。朕心中此刻的矛盾與顧慮,想必藥師是心知肚明。今日,朕就以朋友兄弟的身份,來問靖兄一句實話,如何?”
李靖心中異外的驚了一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