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這套器材的關鍵部位不應該這樣,於是,他就和師兄徐堅聯絡,共同分析存在的問題。徐堅告訴左丹,把燃燒器上的12個噴頭嘴每隔一個點用鉚釘堵死一個,這樣在壓力的作用下,噴出的火就能集中,火焰也同時會增長,並且使用時一般情況下可以不加氮,效果會很好。左丹認為師兄不愧是搞專業的,講的非常有道理,對師兄的建議十分敬佩。 電子書 分享網站
2003年追求與探索 11
接著,左丹在徐堅的指導和建議下,對燃燒器進行了認真研究,找來合適的材料和工具,自己動起手精心的改造起來。他先改了一路火的噴點,試了一下火,他喜出望外,與沒改造的那路火對比,有了明顯的區別,達到了預想效果。然後,他又把另一路也進行了改造,都很理想。他成功地改造了這套燃燒器自身存在的問題,感到很得意,心裡也非常自喜。
有一天,左丹收到從中國航協寄來的《翱翔》刊物,上面發表一篇山西大同航校張靜渟寫的文章,題目是《熱氣球緊急救援》,故事中的業績,讓他感到驚歎!文章的梗概是:7月25日早晨,一場特大暴雨突降大同市,引起御河洪水氾濫,嚴重威脅著兩岸人民群眾的安全。張靜渟和往常一樣,在悶熱的天氣里正常下班回家。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他本想喝杯啤酒輕鬆安逸的想法。他接到電話後,急忙投入到一場驚心動魄的從來沒有過的熱氣球緊急救援的戰鬥中。
原來,有3位村民在御河中已被洪水圍困長達8小時。政府相關部門採取多種措施,都解救無效,被困人員仍站在河中央緊緊抓住身邊的小樹,赤身*,冷的發抖。在被困期間,消防隊的雲梯無法解救,武警的衝鋒舟在解救過程中被洪水掀翻,造成4名戰士受傷住院。情況萬分緊急,市政府原以為航校基地有直升飛機,請求支援。航校領導得知這一訊息,十分焦急,人命關天,救人要緊,於是果斷地決定,沒有直升機,嘗試用熱氣球實施救援。然後組織人員進行準備,通知張靜渟等基地人員迅速趕往現場。
張靜渟是位老飛行員,人雖不高大魁梧,但與人和善友好,和劉翔、高新勝都是一代人,有著豐富的飛行經驗。他心情沉重,壓力很大,熱氣球救人從來沒有過,能成功嗎?又不瞭解現場情況,心裡一點把握也沒有,因任務緊急也沒容他細想。
基地人員都到了現場,看了地形,測風速每秒2…3米適合熱氣球飛行。他們一邊選擇起落場地,一邊研究營救方案。
這時候太陽也落山了,天漸漸地暗了下來,現場條件有限,出事地點地形又非常複雜,天一黑給營救工作又帶來了更多的困難。根據天氣預報訊息,晚上還會有雨,更大的洪峰隨時可能再來。所以,不能再猶豫了,張靜渟建議用單繩繫留的方法飛向被困人員的落腳點,岸上用汽車燈光照明,助手們拉住繫留繩進行密切配合,以防萬一。領導同意張靜渟建議果斷做出決定:“保證安全、克服一切困難,馬上實施營救。”
基地人員有分工,有合作,地勤人員連線起400米長的繫留繩實施控制,於20時10分將龐大的熱氣球豎了起來。張靜渟主飛,讓隊友李存元作助手,一切準備完畢,張靜渟請示起飛,準備試一次風向。熱氣球緩緩升起,風向卻發生了變化。熱氣球沒有向河心飛去,這個起飛點是不成功的。張靜渟下令收回繫留繩,將熱氣球降落在岸邊,又組織大家將熱氣球向南移動30米左右。本來按當時的風向應該繼續向南移動幾十米會更準確地飛向被困人員,但受場地限制,只能如此了,這就給他們的飛行增加了更大的難度。緊接著熱氣球再次起飛,飛行高度約20米,但是這次飛行方向仍然偏離了10度左右,此時熱氣球的球體部位已經接近右邊的鐵路大橋。張靜渟下令讓岸上地勤人員拉住繫留繩,控制熱氣球不再前進,懸停在洪水上空。此時此刻張靜渟的心情非常焦急,岸上幾百雙眼睛都在注視著他們,水中3名被困人員在期盼著他們。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張靜渟突然想起氣象學的一個名詞——“海陸風”。他決定最後搏一次,於是他緩緩地下降高度,使熱氣球貼近水面。此時由於光線太暗和流水的原因,已很難判斷出熱氣球的飛行方向,只是發現他們的熱氣球順著河風距被困人員越來越近;100米、50米、30米、10米……張靜渟大聲喊:“拋繩。”助手李存元迅速準確地將吊籃內的錨繩拋向被困人員,接著他們向被困人員喊到:“抓住繩的,不要緊張,我們將會在你們那裡降落。”隨後巨大的熱氣球準確的落了下來。
20時28分3名被困人員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