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手段的現代化,技術空間推移的規模大大擴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跳躍式推移起著重要作用。在同一個歷史時期內,發達國家中的跳躍式推移佔優勢;不發達國家中的梯度式推移佔優勢。301
3.梯度推移主導論
梯度推移主導論儘管承認多種梯度推移並存論,但強調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梯度推移,其他空間推移形式就其作用範圍和程度而言,均不能與常規的梯度推移並論。
1990年代以來,學術界新湧現的區域經濟後發優勢理論、區域工業化反梯度推移理論等研究成果,又進一步直接拓展了反梯度推移理論,更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狹義梯度推移理論。
三、廣義梯度推移理論
狹義梯度推移理論強調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的經濟、技術梯度,而忽視了區際和區內社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制度、文化等差異形成的梯度。基於這一認識,李國平等提出了〃廣義梯度推移理論〃。
(一)廣義梯度推移理論的基本內容
1。〃廣義梯度〃的內涵
廣義梯度概念的內涵可用公式表述為:
其中,表示區域梯度水平;分子表示梯度的硬性或軟性指標,主要指區域間在自然資源、制度、GDP、科學技術水平、產業結構狀況、人口密度等方面的梯度分佈;表示經濟距離,經濟距離即指由於制度、交通、通訊基礎等設施改善而使人們產生的心
裡距離,隨著交通通訊業的發展、技術進步和市場機制的完善,經濟距離會縮短,促進交易成本的下降。302
廣義梯度推移理論強調區域間梯度分佈的多樣性,認為梯度分佈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然界中的物質能量等客觀事物的梯度分佈,二是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水平的梯度分佈,三是生態環境優劣程度的梯度分佈。三種梯度分佈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絡。物質和能量的梯度分佈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與前提;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在各區域間的梯度分佈,是人類在此基礎與條件下自主活動的人文結果;生態環境狀況的梯度分佈是自然和人類活動的自然結果。三種意義上的梯度分佈在同一區域可能存在很大差異。一個資源富集區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經濟社會發達區域,一個經濟發達區域不一定是生態環境良好的區域,只有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區域才可能成為完整意義上的高梯度區域。
2.區域梯度分佈評價
李國平等(2004)從資源、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五大方面設計了一套描述區域梯度分佈狀況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6。3)。根據廣義梯度分佈評價指標體系,可構建區域梯度水平評價模型:
其中,為區域j的梯度分佈綜合指數,為i指標的權重; 為j區域i項指標的標準化值。
表6。3 區域梯度分佈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四級指標
區域
梯度
分佈
綜合
指數
自然資源
梯度分佈
土地資源保障程度
人均土地面積
土地資源利用程度
人均耕地面積
水資源保障程度
人均水資源總量
常規能源資源保障程度
人均常規能源資源佔有量
經濟發展
梯度分佈
經濟發展水平
人均GDP
經濟實力
人均財政收入
產業結構
非農產業比重
經濟外向度
地區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
經濟密度
GDP總量/土地面積
社會發展
梯度分佈
生活水平
恩格爾係數
醫療水平
人均病床位數
居住水平
人均住房面積
城市化水平
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就業水平
就業率
文化發展
梯度分佈
文化水平
文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