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以億美元購入比亞迪10%的股份。這是在投資中石油後,巴菲特入股的第二家中國企業。 那麼,在世界汽車產業的低迷期,巴菲特為什麼會看好同處汽車業的比亞迪?這一次比亞迪成為“剩者”的制勝武器又是什麼? 如果說此時比亞迪的制勝武器仍然是低成本戰略,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金融危機使中國“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珠三角地區靠廉價製造的企業在金融海嘯中哀鴻遍野。如果比亞迪的優勢也僅僅在於其低成本優勢,它也不可能成為倖存者並得到巴菲特的青睞。 在同行看來,比亞迪之所以異軍突起,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掌握著核心技術,儘管其掌控核心技術的方式在人們看來多少有些擰巴。 眾所周知,王傳福是工程師出身,所以他異常重視技術,重視創新。而他所提倡的創新方式雖然倍受爭議,但卻是最實用不過的。他提出的創新是 “在模仿中創新”。比亞迪的汽車工程師,首先要學會的不是研發產品,而是要學會拆車。為此,比亞迪每年都要劃撥出一部分資金購買賓士、寶馬、豐田等高檔車,研究這些車型的特點,而後,利用一切技術手段規避人家的專利,為己所用。 對於這種做法,很多人都很不屑,認為比亞迪天天叫嚷著要創新,實際上卻在模仿國外企業,紛紛指責其抄襲了別人的設計。對於這種質疑,王傳福從不迴避,但他卻強調,模仿不是抄襲,他是在合法的範圍內規避專利風險。就像他所說的:“一種新產品的開發,實際上60%來自公開文獻,30%來自現成樣品,另外5%來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實際上只有5%左右。我們大量使用非專利的技術,把專利技術剔除掉,非專利技術的組合就是我們的創新。專利需要尊重,但可以迴避。” 靠這種創新方法,比亞迪迅速在汽車研發技術上取得了成果,研發了中國最快突破10萬臺銷量的自主品牌車型F3。同時,這種“在模仿中創新”的方式,還可以省去大量的研發費用,進而在廉價勞動力之外,比亞迪找到了降低成本的有效路徑。 但是,王傳福清楚,這些靠模仿創新的方式並不能使比亞迪處於領先地位,也不是比亞迪發展的長遠之計。就像他所說的“我們不以模仿產品為目的,以最終掌握開發平臺為目標。”於是,王傳福利用比亞迪在電池領域的優勢,在企業內部垂直延伸產業鏈,進軍電動汽車領域。 2008年12月15日,比亞迪推出了混合動力車F3DM。F3DM使用的是比亞迪自主研發的“鐵電池”。比亞迪申報了700多項國內外專利。可以說,鐵電池技術是一種比較大的技術突破,歐美汽車公司之所以在電動汽車領域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在電池方面取得突破。而比亞迪的鐵電池,極有可能成為顛覆性技術。 透過對電動汽車核心技術的佔有以及對整條產業鏈的垂直整合,王傳福使比亞迪成為了新能源領域的標杆,而這才是比亞迪吸引巴菲特的真正原因。與其說巴菲特在投資比亞迪,不如說巴菲特在投資未來的汽車產業。就像胡潤所說的:“王傳福順應了科技、新能源創新和環保的趨勢,引導了一個新的世界汽車行業格局。” 當然,如果比亞迪要在電動汽車領域商用成功,像王傳福所說的“能把比亞迪先進的低成本、高品質製造模式向汽車業移植,使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汽車競爭格局發生大的變動”,其要走的路還很長,為新技術比亞迪仍需要燒掉很多錢。但是,當它“傍上”股神巴菲特後,其在股市中的圈錢能力恐怕是連王傳福都不敢想見的。 2009年,比亞迪的股票瘋漲了近10倍,巴菲特投資的億美元迅速變成了23億美元,而比亞迪的創始人王傳福則以身家350億元成為中國內地首富。股市圈得的錢當然是其研發經費的重要來源。 巴菲特效應不僅僅表現在股市上強大的吸金能力,同時,利用巴菲特品牌,比亞迪可以更快實現國際化,打入國際市場。在此之前,巴菲特甚至承諾要把比亞迪的電動汽車推薦給奧巴馬。利用資本上的優勢,比亞迪還可以繼續奠定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優勢地位,從而更快實現王傳福的“電動汽車夢”。 對於經歷過危機的中國企業而言,中國內地首富王傳福所採用的“低成本+技術+資本+產業鏈垂直整合+新能源”戰略或許才是比亞迪可以成為2008年金融風暴中“剩者”的制勝武器,同時也是王傳福的真正價值所在。
要麼偏執,要麼輸光
比亞迪在車展上的強勁表現預示著,未來汽車發展方向已經不再像內燃機時代一樣把持在西方汽車製造商手中,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汽車新技術發展上開始擁有話語權。英國老牌報紙《泰晤士報》對此發表評論說:“以‘成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