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當然,像“不穩定”這一類的概念在樂觀時期會被遺忘)。他們願意為當前價值或一部分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有這一切都可能會在一秒鐘之內發生逆轉。我最喜歡的卡通片裡的一位電視評論員的話:“昨天的一切市場利好對今天的市場都沒好處。”週期的極端性主要源自人類的情緒與弱點、主觀與矛盾。
週期是自我修正的,週期的逆轉不一定依賴外源性事件。週期的發展趨勢本身就是造成周期逆轉(而不是永遠向前)的原因。因此,我喜歡說的一句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你不能預測,但你可以準備》,2001年11月20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信貸週期,它具有必然性、極端波動性,也具有為適應它的投資者創造機會的能力。在所有的週期中,信貸週期是我最喜歡的。
涉足投資的時間越長,我對信貸週期的力量的印象就越深刻。只要經濟有微小波動,就能導致信貸可得性的巨大波動,並對資產價格及其背後的整體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過程很簡單:
經濟進入繁榮期。
資金提供者增多,資本基礎增加。
壞訊息極少,因此貸款風險與投資風險似乎已經減少。
風險規避消失。
金融機構開始擴大業務—確切地說,提供更多資本。
金融機構透過降低必要收益(如降息)、降低信貸水平、為特定交易提供更多資本以及放寬信貸條款來爭奪市場份額。
最終,資本提供者開始為不具備資格的借款人和專案提供資本。正如早些時候《經濟學人》所說的:“最壞的貸款出現在最好的時候。”這一行為導致了資本損耗,即資本投資專案的資本成本超過其資本收益,最終導致沒有資本收益。
當達到這個點時,前面所描述的上升段—週期的上升部分—開始出現逆轉。
損失導致借款人畏難迴避。
風險規避增加,伴隨著利率、信貸限制與條款要求的提高。
可得資本減少—在週期的谷底,只有資質最好的借款人(如果有的話)才能借到資本。
企業迫切需要資本。借款人無法展期債務,導致債務違約及企業破產。
這一過程導致並加劇經濟萎縮。
當然,這一過程在達到極點時將會再次發生逆轉。因為貸款或投資的競爭較低,所以高收益與高信譽成為可能。為了獲取高收益,逆向投資者會在這個時候投入資本,有吸引力的潛在收益開始吸引資本。這樣,經濟復甦得到推動。
前面我提到過,週期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信貸週期透過上述過程自我修正,而信貸週期是驅動經濟週期波動的因素之一。繁榮導致擴大借款,擴大借款導致輕率借款,輕率借款導致巨大損失,巨大損失導致借款人停止借款,停止借款結束繁榮,如此迴圈往復……下次有危機的時候四處看看,你也許能找到一位貸款人。資本提供者的姑息縱容常常為金融泡沫推波助瀾。近期有大量寬鬆信貸導致繁榮繼而崩潰的著名例子:1989~1992年的房地產,1994~1998年的新興市場,1998年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1999~2000年的電影會展業,2000~2001年的風險投資基金和電信公司。在這些例子中,貸款人和投資者提供了過多的低息貸款,結果導致信貸過度膨脹和大規模虧損。在電影《夢幻之地》中,一個聲音告訴凱文·科斯特納:“你建好了,他們就會來。”在金融領域裡,只要你提供低息貸款,就會有人去借、去買、去建—通常漫無紀律,並帶來不良後果。
《你不能預測,但你可以準備》,2001年11月20日請注意,這篇寫於十幾年前的備忘錄精確地描述了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過程。我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話,並不是因為我有預測能力—而是因為我深諳永無止境的基本週期。
………週期永遠不會停止。如果真有一個完全有效的市場,如果人們在決策時精打細算、不帶個人情感,或許可以擺脫週期(至少在極端情況下可以),但真實情況永遠不可能這樣。
經濟會隨消費者花費的多少而起落,會對經濟因素或外源性事件(地緣政治事件或自然事件)作出情緒化的反應。企業會在週期上行時期待美好未來,從而擴充裝置和存貨;當經濟轉而向下時,一切都將變得不堪重負。資本提供者會在經濟繁榮期過於慷慨,以低息貸款縱容信貸膨脹,當事態不妙時,他們又把韁繩收得太緊。投資者會在業績好時高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