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黃花賦中對許多歷史的敏感問題都有所描寫,比如對義和團的描寫,對同盟會內訌的描寫,對八國聯軍進北京的起因的描寫等等 ,樊老師有沒有擔心出版這本書或許會帶來麻煩?
我想應該不會有“麻煩”,因此據我所知,石之軒反映的這幾處歷史是真實的,談到真實性,我倒想起有一位作者說過這麼一段話:“歷史就像個婊子,只要你有錢,讓她怎麼樣就怎麼樣。”起碼,我是認同書中的歷史情節的,過去有一句極權威的話叫作:農民起義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但這句話不能萬世不改,它也要經得經歷史的考證。關於同盟會,我沒有感到它有什麼“內訌”,我覺得這很正常,大家都不是能預知未來的神仙,都是熱血青年,如果沒有什麼爭論和不同政見,那才叫奇怪呢,如果一個人、一個民族連真實的歷史都不敢承認,那就真的是不大妙了。
3、 請樊老師談談對這本書的藝術價值,史學價值等方面的評價
《黃花賦》文筆功力很厚實,我曾多次對朋友和同事說,有些在文壇頗有些“老大”風範的“名人”,也許下輩子也整不出這類作品來,比如“有了快感就喊”,我的評價,明明不是婊子卻非要當街扯一塊招牌,這不是太可悲了嗎?其實我深知在民間有許多“武林高手”,因為各種原因還仍然被排斥在“文學殿堂”之外,這當中自然是有劣根性在作怪,所以我也是一直在運氣,一直希望能有“要得猛士兮守四方”,而不是讓少數人靠名聲來吃飯,讓他們霸住這塊文壇。
石之軒的這本書有幾大特點,第一是他的寫法好,非常有“嚼頭”,有文言文的韻味,但又是白話,這本身在形式上就別具一格,說到這裡我想提一提過去的長篇鉅著《李自成》,這部小說花了作者幾乎半生心血,但我在讀它的時候,卻感到味道不足,在語言描述上缺了點東西,有些直白,不禁看,但《黃花賦》就完全避開了過去歷史長篇的某些容易出現的弊端。當我告訴我們的總編這部著作寫了十餘年時,他講了一句話:能踏踏實實坐在冷板凳上寫十年的人,他的功力肯定錯不了,因為一般人是沒有這種功力和耐力為一本書付出十年心血的。
第二個特點是場景安排得好,一開頭便引出一個悲愴而沉重的話題,讓人們在李鴻章傷感無奈的自語中感到中國人那種“國破家亡”的感傷,從而讓人們有了一個同感。這在藝術上是既有一種獨具匠心的運作,又有一種非常自然的介紹和表述,讓人們在心生激憤中不能不讀下去。我是覺得這個“引子”搞得非常好,引出了中華民族向何處去的這一縱橫全書的主動性導思想。
第三個特點是對全書某種人物的重新挖掘與塑造,沒有一個人物是臉譜化的,也沒有刻意要去貶低誰,或刻意去拔高雅,尤其是歷史人物,“灰色部份”不好把握,但在《黃花賦》中,有的“反面人物”的內心也有令人感喟之處,其實這才是符合對於人的描寫的,現在文壇又出現了另一種傾向,就是把“壞人”描述成了英雄,但這本書顯然不存在這個問題。
有關史學價值的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這部書提出了一個思考題,就是;我們再也不能拿“錢”去左右歷史,作為本書的編輯,我對任何人都說過,書中有關歷史的描述,我是完全認同的,一般來講,中國人都講究“隔代修史”,當代不能修史,因為會有個人的恩怨、利弊,及不同政見摻雜在其中,這樣修出來的史是不會客觀的,近代以來我們的史幾乎沒法修,因為政見的成分太大了,我一直覺得,歷史不是為了某個階級和政府服務的,他服務的對像是整個民族,修史的目的,是要讓全民族從中得到思考(當然也包括不同政見,不同政黨的人),《黃花賦》對那段歷史的客觀反應和描述,應當會使這本書融入那些具有唯物史觀的文學作品的洪流中去,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財富。
——————————————————————————–
4、 現在有許多快餐式的書,很吸引眼球,聽說賣得也比較快,樊老師喜歡編輯這類書呢,還是喜歡編輯如黃花賦這類有分量的書?
“快餐文學”同現代社會的講求經濟效應,忽視精神追求有關,應當說是快餐式的社會造就了快餐文學的市場。但這裡有幾個問題要思考,第一,能怪讀者淺薄無知嗎?能怪他們不能接受深刻的東西嗎?顯然,這個責任不可以全推到他們身上。第二,深刻的東西今後我們還搞不搞?我想說當然要搞,所謂的“圖書要面向市場”,絕不能理解為出版社只是盲目的跟看讀者屁股後面跑,我的觀點是,“快餐文學”誰願搞誰去搞,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