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也是傷春感懷的詞《浣溪沙》,表現的也是詩人感傷惆悵的情緒,儘管作者是一個志得意滿的達官貴人,他的愁悶感情也非遊子思歸的離愁別緒那樣真摯感人,更非*年代的亡國喪家的愁與恨,只不過是富貴閒人的一種淡淡的花月之愁罷了,但詞作用語工麗,音調和諧,創造了一種情致纏綿,悽婉雋麗的意境。而且,由於意蘊含蓄雋永,絲毫看不出詞人的顯貴身份和權貴氣質,相反的,倒是那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傷春感時的深摯情懷,更有著一種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極易引起人們的共鳴。“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置於這樣的篇什中,如錦上添花,相得益彰,佳句的風采得以盡顯出來。如果從體裁的角度看,“句因篇佳而名”就更為明顯。這一點,清人張宗棣在《詞林舊事》中說得很精當:“細玩‘無可奈何’一聯,情致纏綿,音調諧婉,的是倚聲家語。若作七律,未免軟弱矣。”的確,“無可奈何花落落,似曾相識歸燕來”能成為千古佳句,完全得益於《浣溪沙》詞的整體優勢,是“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