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一對環形主飛翼,兩對飛角型平衡翼,最前方安裝了一根十米長的長槍撞角。這樣的設計方案,如果是在大氣層內,效果並不會很好,但是如果是在太空戰中。這樣的設計,卻是能夠保持很高的平衡度,尤其是在快速飛行的時候。效果更佳。
這一點林遠在之前那個闖關任務中,可是深有體會。
這是外形。而在內在,這架無人機沒有任何的遠端武器攜帶。因為資源有限,所以林遠索性不設。
那麼,這一型號的無人機真正的殺傷力在於哪裡?
其實很簡單,林遠真正要求就只有三點。
第一點,與他的機械本體保持絕對的資訊掌控,確保他能無礙操控。
第二點,確保無人機的動力強勁,瞬發能力夠強,夠穩定。
第三點,飛行速度快,且轉向靈活。
只要滿足了這三點,就是合格的無人機,而林遠也將其直接命名為衝鋒…1型,因為這種型號的無人機最適合在前面衝鋒,且能夠硬生生地在重圍之中殺出一條生路。
而這種衝鋒…1型無人機,林遠計劃,至少要組裝出三十架,才能組成一個衝鋒編隊。
但這還遠遠不夠,林遠還得再設計兩種其他型號的無人機,以便來配合著衝鋒…1型無人機,總之,最後他至少得能拿出一百架無人機,徹底組成一個真正的突擊戰鬥編隊,由他在中央坐鎮,再輔以克萊兒當初為他設計的無人機戰術,想來,一定能夠給所有人一個想不到的意外驚喜。
接下來,林遠就進入了這種廢寢忘食的維修組裝大計。
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林遠本身擁有高水平拆卸的好處了,換做其他精英級機械戰士,就算是能夠想到這種方法,也很難以實施,畢竟整個年終考核只有十五日,而兩方陣營之間的距離更是有一光年那麼遠,理論上來講,給彼此雙方進行準備的時間只有七天。
在七日之後,就必須得出發了,所以在這七日時間裡,能否組裝維修夠足夠的無人機,才是問題的關鍵。
而林遠現在,就是完全處於一心五用的狀態,一邊快速熟練地維修那些任務所需要的無人機,一邊則是在智腦中對其他兩種形態的無人機進行設計模擬,資料推演,一邊按照克萊兒留下的智囊庫進行無人機攻擊陣型或者是防禦陣型,突破陣型進行虛擬演練, 一邊還會見縫插針地利用閒暇的幾秒鐘時間進行各種零件的車削改裝,反正他有四條機械手臂,當真是被他利用到了極致。
這樣一來,幾乎是等於提高了三四倍的工作效率,當然,如此一來,必要的能量消耗也是非常可怕的,林遠的能量引擎,每時每刻都在保持200%的超頻輸出,而他之前購買的近五萬單位的能量,也在以看得見的速度,在飛速下降,只怕等到第七日的時候,他的所有能量,怕是就要被消耗一空了。
但林遠很自信,他這麼做是值得的。
在第五日的時候,林遠終於成功組裝出三十架衝鋒…1型無人機,並且同樣組裝出兩種其他型別的配合型無人機樣機,分別被他命名為銼刀…1型,銼刀…2型。
這兩種無人機其實都從衝鋒…1型上演變而來的,內在的改變比如引擎,動力輸出什麼的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外在的攻擊方式。
衝鋒…1型,主要的殺傷力在於正面衝鋒。
而銼刀…1則是少了前面的裝角,但是卻在機翼上做了大幅改變,從環形機翼變成螺旋機翼。
當然,不是直升機的螺旋槳模式,而是在機身上特定位置,安裝上固定的弧形機翼,但這些機翼並非平衡模式,而是非平衡模式,沒有對應的,從外表來看,就像是旋轉的螺旋槳。
當然,這種螺旋機翼在大氣層內肯定是很差勁的那種,光是空氣阻力就會要了老命,尤其是那弧形機翼,醜的無可倫比,但這些機翼的邊緣非常鋒利,真的和銼刀沒有什麼兩樣,而且,還格外巨大,從無人機的頭到尾,上下左右,一共是安裝了十三個這樣的弧形銼刀機翼,看起來真是不倫不類。
但如果再看銼刀…2型無人機,就會發現,這兩種無人機簡直是天生一對。
是的,銼刀…2型也是這樣的螺旋設計,但是,區別在於,銼刀…1型的螺旋機翼,其旋轉方向是向外側旋轉,而銼刀…2型則是向內側旋轉。
它們這兩種旋轉方式,恰好就能夠構成一種扭曲的平衡。
而按照林遠的設想,這銼刀…1,銼刀…2兩種型號的無人機,也是各自搞定30架,時間不夠就少一點